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有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有相國之才,他們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四人為蜀漢政權的發(fā)展和穩(wěn)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223年,年僅17歲的劉禪繼位,根據(jù)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
234年,諸葛亮病逝前,向皇帝劉禪舉薦了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蔣琬采取“閉關息民'的政策,使蜀漢國力大增。其主政期間,重用費祎、董允二人,并讓他們相繼接替自己擔任尚書令要職。
246年,大司馬蔣琬、侍中兼尚書令董允兩人接連病逝,大將軍費祎開始總攬朝政,他與蔣琬的政治策略是一致的,繼續(xù)執(zhí)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fā)展盡心竭力。
253年,費祎被魏降將郭循刺殺而亡。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姜維退守劍閣與鐘會對峙,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zhàn)敗,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在費祎死后的十年多時間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呢?
1、姜維的連續(xù)六次北伐和改變軍事防守策略
在費祎主政期間,因為其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身為衛(wèi)將軍的姜維頗受限制,幾次北伐所率兵馬均不足萬人。在253年費祎死后,姜維開始掌握軍權,都督蜀漢內外所有軍事,其之前被費祎壓抑的北伐想法,現(xiàn)在都開始一一轉化為了現(xiàn)實。就像中了五百萬一樣,接連買買買。當年夏天姜維就帶領數(shù)萬人圍攻南安,后糧盡而退兵。
從253年—257年的五年時間里,姜維接連都進行了五次北伐,其戰(zhàn)績?yōu)椋捍髷∫淮?,大勝一次,小勝一次,相距不克兩次?/p>
258年,姜維聽聞曹魏叛將諸葛誕兵敗身死后,引兵返回成都,劉禪恢復姜維大將軍的職位。
姜維的五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面對各方壓力,姜維于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身致力于加強漢中的防御。姜維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防守策略。
姜維認為:“以為交錯防守各營寨,雖合于《周易》“重門”的道理,但只可防御敵人,卻不能獲得更大的好處。不如探聽敵軍來到,各營寨即都收兵積糧,退守漢、樂二城,使敵軍進不了平川,并且以鎮(zhèn)守層層關隘來抵御敵人。有敵來犯時,讓游擊部隊并進伺機攻擊敵人。敵軍攻關不得破,四野又無糧,從千里之外搬運糧草,自然疲乏不堪。待其退卻之時,各城一齊出兵,與游擊部隊并力進擊,這是殲滅敵人的好辦法”。
于是命令督守漢中的胡濟退守漢壽,將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wèi)、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處都建置防御工事。
其實,斂軍聚谷之法,拋棄了之前魏延、王平兩人成功驗證過的防御策略,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己主動放棄險要位置,自拆樊籬。之后的魏攻蜀戰(zhàn)也說明了這一點。
?262年,在蜀軍休整了四年之后,時任大將軍的姜維不聽右車騎將軍廖化的勸阻,一意孤行率大軍伐魏,又開始了第十一次北伐,率軍攻入洮陽境(今甘肅臨潭西南)。魏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zhàn)。鄧艾利用姜維懸?guī)熯h征,戰(zhàn)線長,補給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先占據(jù)有利地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阻擊蜀軍,以逸待勞一舉擊潰蜀軍。此戰(zhàn)后姜維退駐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
這也是姜維最后一次北伐。姜維因連年征戰(zhàn),所獲甚微,此時宦官黃皓欲以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因厭惡黃皓擅權,曾向劉禪請求誅殺黃皓,但劉禪沒有同意,姜維察覺此舉可能惹怒黃皓,不敢兵歸成都, 自求種麥于沓中駐守,屯田避禍。由此魏大將軍司馬昭決意伐蜀。次年,魏軍兵分三路,由鄧艾出奇兵而滅蜀。
小結:
蜀國的地盤在三國中是最小的,人口也最少,人才更少。到了蜀漢后期,253年費祎死后,蜀軍優(yōu)秀的將領已經(jīng)所剩無幾,稱得上名將的只有廖化、張翼、張嶷以及后來的降將夏侯霸。張嶷在254年北伐時陣亡,廖化、張翼、夏侯霸也都已經(jīng)到了遲暮之年。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既當?shù)之攱?,要擔負起統(tǒng)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可見姜維當時作戰(zhàn)的艱難,盡管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zhàn)術上不斷取得勝利。
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占優(yōu),姜維敗在他的手里可謂是敗得其所??梢哉f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
也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保@的確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而且作為戰(zhàn)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但也是杯水車薪。這兩個國家好比是一條大江和一條小溪,大江損失了相對多的水,還依舊是大江,而小溪則不同,損失了相對少的水,可已經(jīng)接近斷流。
在263年,魏國攻蜀總指揮司馬昭已經(jīng)提到:蜀國兵力據(jù)統(tǒng)計有九萬,駐守成都及守備后方諸郡的不下四萬,余下的在姜維手中的兵力不過五萬。
而魏國攻蜀總兵力達到了十八萬。姜維手中的五萬兵力依照其防守策略,各自據(jù)城守險,兵力分散,首尾不能兼顧。再加上劉禪的昏庸,政壇的混亂,人心不齊,蜀漢滅亡也是可以預料的。
2、蜀漢朝政的宦官亂權
246年,侍中兼尚書令董允病逝,侍中由陳祗接任,尚書令由呂乂接任。董允生前還能限制住宦官黃皓的胡作非為,其死后,接替者侍中陳祗不想做出頭鳥,也不抵觸黃皓,和他互為表里,相互利用,黃皓于是開始參與朝政。
251年,尚書令呂乂去世,劉禪讓陳祗以侍中兼守尚書令,并加為鎮(zhèn)軍將軍。
253年費祎死后,軍權由姜維掌握,政權由尚書令陳祗掌握。陳祗在朝中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大,大將軍姜維雖然地位在陳祗之上,但是因為他經(jīng)常率兵在外北伐,朝中事情過問得不多。陳祗深受劉禪的寵信,又與宦官黃皓把關系搞的非常好,在朝中權力竟超過了姜維。
對于姜維的北伐,陳祗還是極力支持的,期間為北伐的糧草和兵力補給等提供很多幫助。257年,姜維連續(xù)五年的北伐引起了中散大夫譙周的不滿,認為當時蜀漢國力已經(jīng)不如諸葛亮輔政時期,難以支撐北伐的軍事需要,蜀漢百姓的生活也不如從前。于是,譙周在朝堂之上建議不宜對魏國用兵,但陳祗對此強烈反對,并與譙周展開了激烈辯論,譙周無奈,回家寫下《仇國論》。
可以看出,陳祗對于蜀漢還是和姜維的心思是一致的,都希望蜀漢領土擴大,其忠心是可見的,但是他對于宦官黃皓的放任態(tài)度,直接導致了其勢力的不斷擴大。
258年,陳祗病死,宦官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開始把持朝政。此后眾多朝中大臣開始依附黃皓。
261年,諸葛亮之子衛(wèi)將軍諸葛瞻、尚書令樊建、輔國大將軍董厥開始一起統(tǒng)領中央事務。大將軍姜維常常在外打仗,黃皓玩弄權柄,諸葛瞻、董厥都將就庇護黃皓,沒能夠糾正劉禪的錯誤,阻止黃皓的行為,樊建是不與黃皓和好往來。
262年,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但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對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263年,姜維聽聞鐘會于關中治兵,于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崇信鬼神巫術,告訴劉禪敵人最終不會到來,于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而朝中其他大臣全不知道此事。后來鄧艾進入蜀地,聽說黃皓奸詐陰險,將他收押監(jiān)禁,打算處決,然而他優(yōu)厚地賄賂鄧艾身邊的人,得以免死。
結語:
對于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魏國皇帝曹丕因為祖父曹嵩和父親曹操的經(jīng)歷,對此事情深有體會,已經(jīng)有所借鑒,并下了詔書: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魏國后期也沒有因為宦官亂國而導致朝廷不穩(wěn)。
而蜀國劉禪則是無視之前的禍端,被黃皓蒙蔽,導致黃皓專秉朝政。東吳的宦官岑昏和黃皓的情況類似,都是誤國之奸臣,兩人史稱“黃昏組合”。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與鄧艾決戰(zhàn)之前說的一句話:“我于內不能除去黃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之后諸葛瞻戰(zhàn)死。
面對蜀漢衰落的政權,時年36歲的諸葛瞻也是無能為力。諸葛瞻說出的話,也說明了蜀漢滅亡的原因。
參考資料:裴松之《三國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