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蘇軾有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聰明的人大都是懂得收斂的。
古之成大事者,也多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如若鋒芒畢露,則易剛過而折。
正所謂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
只有守得住心事,藏得住本事,才能過的通透,活的豁達(dá)。
01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或多或少都會有心事和生活的煩惱。
有人說:”事無不可對人言?!?/span>
有的人常常將秘密說給朋友,但轉(zhuǎn)眼便眾所皆知,成為他人傷害自己的利刃。
有的人往往把夢想掛在嘴邊,說的多了卻成為了他人哄笑的談資。
逢人便把心事告知,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將心事說出去,久而久之就成了別人嘴里的故事,難免將自己置于不堪的境地。
一件事情,與其浪費(fèi)時間去說,不如踏踏實實地去做。
守住心事,是為了更好的沉淀,更好的感悟生活。
有時候,守住心事,往往才能憋出一股勁,更有動力前進(jìn),一旦漏了底,這股勁也就泄掉了。
一個真正能夠成就大事的人,也都是能夠守住事情的人。
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奴的三年中,他緊藏復(fù)國之志,拒絕封賞,驅(qū)車駕馬,嘗膽臥薪。
他韜光養(yǎng)晦、如海水般表面風(fēng)平浪靜,內(nèi)心風(fēng)起云涌。
在多次試探中不吐露一言,最終報仇雪恨,成功復(fù)國。
孔子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為人處事,要緊守自己的心事,禍從口出,不可不察。
如此,才能進(jìn)退有據(jù),獲得成功。
02
做人,有能力、有才華這固然是好事,但倘若鋒芒畢露,可能就會變成壞事。
聰明的人,都懂得藏住自己的本事,韜光養(yǎng)晦,不會因為張揚(yáng)而招致禍端。
東漢末年,王室傾頹,群雄并起,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司馬徽為逃避戰(zhàn)亂,便隱居于荊州襄陽。
其人博古通今,易理,謀略,兵法無一不精,時人皆稱“水鏡先生”。
有一天,劉表聽聞他的賢名便慕名拜訪,然而司馬徽知道劉表為人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便不敢暴露才學(xué),對其問題都三緘其口。
直到劉備拜訪,司馬徽識得劉備為國為名的志向,才與他推心置腹,并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與龐統(tǒng)二人。
孔子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strong>
茍全性命于亂世,司馬徽知道什么時候該藏住自己的本事,什么時候才能展露,從而活出了自在,活出了通透。
同為東漢末年時期的人物,楊修的結(jié)局卻截然不同。
在一次戰(zhàn)役中,曹操久攻劉備無法取勝,一日夏侯惇進(jìn)帳請示當(dāng)日口令,曹操順口說出“雞肋”二字。
楊修得知后口號后,立馬明白了其中隱藏的深意。
隨后竟自作主張,擅自收拾行裝,并煽動其他人準(zhǔn)備撤退,引來了曹操的不滿,從而惹上了殺生之禍。。
唐代書法家徐浩說:“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strong>
做人就如同寫字,一筆一劃都需講究。
倘若不懂收斂鋒芒,凡事都大張旗鼓,大肆宣揚(yáng),必然會招來禍患。
藏而不露,懂得隱適時隱藏自己的本事,才稱得上真正的智慧。
待到時機(jī)成熟,自然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發(fā)展前程。
03
《鬼谷子》中有言:“圣人之道,在隱與匿。”
心事要潛藏心底,本事需強(qiáng)而不露。
好比利器,磨得銳利,看似勇不可當(dāng),但容易遭到折損。
這就是銳利之器不可長保的道理,所以才有“剛則必折”之說。
做人也是一樣,不要過于張揚(yáng)自己。而需要保持謙遜,穩(wěn)中求進(jìn)。
余生愿你我都可以守的住心事,藏得住本事。
在寵辱不驚中成長,在從容坦然體悟人生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