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各景區(qū)的功能及表達主題,植物配置手法更加多元化。
主要采用規(guī)則式種植為主,多以松柏對植(圖5),且砌之以花臺,以體現(xiàn)建筑的等級和規(guī)格。而“正大光明”、“含經(jīng)堂”、“迎暉殿”等朝儀區(qū)則基本上無植物種植,以空曠的空間表現(xiàn)皇家的威嚴神圣?!胺綁貏倬场弊鳛槿龍@最為豪華壯麗的建筑群,采取了嚴格的中軸對稱形式,植物也采用砌有花臺的油松、玉蘭對植,進一步突出建筑的規(guī)格和宏大、敬畏之感,與故宮的多處宮殿種植形式類似。
圖5 油松對植
園內(nèi)用于祭祀和供奉神佛的地方眾多,既有規(guī)模宏大的家廟——“鴻慈永祜”,也有小巧的花神廟、河神廟之類,還有喇嘛廟等多處廟宇,多以青松翠柏作為主要種植樹種,以樹陣、對植為主要種植形式,以烘托莊嚴肅穆的氛圍。松柏及高大喬木亦種植在外圍,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幽靜的空間,隔絕外界的干擾(圖6)。按照傳統(tǒng)寺廟種植慣例,還栽植有銀杏、七葉樹、竹子、丁香等植物,池塘內(nèi)也多種植荷花等與宗教有關的植物。
圖6 “鴻慈永祜”由松柏圍合成幽閉空間
帝后休息的寢宮一般為傳統(tǒng)的四合院結構,如“九州清晏”、“敷春堂”等,綠地較少,為避免空間的蔭蔽和擁塞,植物種植不多,點綴喬木和花灌木為主,常采用傳統(tǒng)的“玉堂春富貴”種植形式,對植于庭院內(nèi)(圖7),花灌木多種植丁香、石榴、牡丹等植物,寓意富貴吉祥、多子多福,以突出生活情趣。
圖7 “西峰秀色”玉蘭對植
皇帝用于讀書、游樂的區(qū)域既有以植物為主題的景區(qū),也有表現(xiàn)山水意境的景區(qū),還有以建筑為主的景區(qū),總體來說各景區(qū)的建筑形式比較自由,與山水環(huán)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北方傳統(tǒng)的四合院布局,也有江南私家園林的步移景異。根據(jù)庭院大小和功能不同,利用植物來豐富園景,加強空間感覺。植物與建筑、假山、水池、道路通過精心的搭配,以突出景觀主題。因為建筑基本上沒有中軸對稱的規(guī)整布局,植物也主要采用自然式種植,充分表達了古典園林庭院空間的植物配置意境。為了使南向建筑明朗,多點植高聳的喬木,“長松挺秀侵窗碧”“茂樹兼碧紅”,使?jié)馐a匝地(圖8),枝葉繁茂,嘉木蔥蘢;或一片竹林,“修篁萬竿”,曲徑通幽(圖9);或種植牡丹、芍藥、菊花等低矮的灌草,增添生活趣味,“蘭蕙芳香”“花香滿樨”;或者設棚種植虬枝彌漫的紫藤(圖10),使空間呈半封閉狀態(tài),以符合明暗的原則,帶來夏日清涼。后庭內(nèi)漫鋪碎石,只留出一方土地,里面植少量植物,如翠竹搖曳并配以石筍,或窗下幾株芭蕉留待聽雨,或紅梅傲雪、疏影橫斜,一草一木,獨具匠心。建筑通過植物美化以形成自然宜人的游憩空間,植物亦通過建筑的框景、匾額的題點來表達詩情畫意。
圖8 “長春仙館”青桐點植
圖9 “天然圖畫”幽篁
圖10 “慈云普護”庭前紫藤架
三園水面積占全園的五分之二,臨水景觀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皇帝的御制詩集中也常被吟詠,主要的配置形式為桃紅柳綠(圖11),方式比較靈活,在局部長直的堤岸采用傳統(tǒng)的桃柳相間,與頤和園西堤與西湖蘇堤類似。大部分岸邊則采用自然式種植,結合山形水系的變化,以旱柳、桃樹為主,點綴以樹形優(yōu)美的絳柳、秋色葉樹種等,疏密相間,枝條拂水,或高聳凌云,或欹斜探水,而且形成自然框景,以樹成景。尤其注重橋邊配置,點綴幾株桃柳,或輔以疊石,豐富橋岸景觀(圖12)。岸線拐彎處多點綴喬木或花灌木以形成點景,注重與濱水的建筑結合起來,以高大的喬木枝葉掩映著亭榭,充滿詩情畫意。圓明園大部分的駁岸以本地產(chǎn)的青石為主,棱角過于分明,須以植物進行適當遮蔽,如爬山虎、白蘞等,以柔化較為生硬的線條。
圖11 堤岸桃紅柳綠
圖12 橋邊配置桃柳
三園水體類型多樣,形式不一,既有寬闊的湖面,也有彎曲的溪流和動態(tài)瀑布,配置形式亦是變化多端。福海為突出曠奧的效果,基本上水中無植物生長,天氣晴朗,風起之時,恍若大海一般,湖中三島,真若瀛海仙山,亦真亦幻,十分點景貼切;曲折有致的溪流經(jīng)植物點綴,宛若花溪一般充滿情趣;碧波蕩漾的湖中、橋下、水榭,魚戲菱藻。慮到水面舟行運輸?shù)男枰?,水中僅點綴荷花,以粉色的荷花為主,也有白色、黃色的荷花品種?,F(xiàn)在許多湖面未經(jīng)種植已自然生長出白洋淀紅蓮,可能為那時的品種。湖面大多部分保留了野生的蘆葦、香蒲、慈姑等植物,以突出天然、野趣的自然風格 。有少數(shù)幾個景點如“濂溪樂處”“多稼如云”“曲院風荷”等以荷花為主要的觀賞對象,湖中遍植荷花(圖13),“紅衣印波”“凈綠紛紅”,滿足帝后們夏日賞荷的需要。
圖13 “多稼如云”湖中遍植荷花
通過對圓明園盛期植物配置進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圓明園的植物景觀具有如下特點:
圓明園作為人工山水園,空間結構、山水骨架完全經(jīng)過人為的構思和創(chuàng)造,而植物作為唯一變化的造景元素,通過四季變化呈現(xiàn)的不同景象,進一步豐富了園內(nèi)的山水景觀,彌補人工挖湖堆山的劣勢,完善山水環(huán)境,強化空間比例,創(chuàng)造宜人的居住空間,使之成為一座“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移天縮地在君懷”的皇家宮苑。此外植物也可獨自成景,如綺春園代表“春夏秋冬各擅奇”的“春澤齋”“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大景區(qū)通過突出特定季節(jié)植物搭配,表達景區(qū)主題。
園內(nèi)植物種類豐富多樣,有記載的就有百余種,還保留了大量野生植被來豐富園景。植物類型和應用形式多樣,涵蓋了幾乎所有的植物應用類型,也有很多優(yōu)良新奇的植物品種如千葉杏、紅白丁香等。尤其是運用了大量的果樹種類,不僅賞景,也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使園林景觀充滿了生活情趣。
雖然全園植物種類眾多,但選擇了姿態(tài)優(yōu)美、色韻兼具、內(nèi)涵豐富的松、竹、柳、桃、荷5種植物為主要植物種類,遍布全園,以形成全園植物整體景觀上的和諧統(tǒng)一。在一些景區(qū)又以某一類植物作為主要的賞景主題,如“九州清晏”清暉閣的油松、“西峰秀色”含韻齋的玉蘭、“鏤月開云”的牡丹、“碧桐書院”的青桐等。
圓明園延續(xù)了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注重表現(xiàn)人文意境的傳統(tǒng),并且將皇帝的治世思想融入其中,賦予了園林更加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運用大量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植物,集中體現(xiàn)了君子比德、閑適隱逸、視農(nóng)觀稼、詩情畫意等多種意境。
[作者]
余 莉
任 爽 英
為了滿足大家深入了解圓明園歷史文化的需求,圓明園研究院特開通“北京圓明園研究會”公眾號,公眾號將定期發(fā)布圓明園遺址保護與文化建設發(fā)展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