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親近自然,喜樹木?!抖Y記》記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即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植一棵樹,德行馨香熠然。收萬份福,康寧芬芳綿延。早在公元前五帝時代,舜帝便設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林業(yè)部長”。到今天,我們把每年的3月12日設定為植樹節(jié)。種下一棵樹,就是在春天種下一份希望。它象征了所有值得等待的事物,萌芽、生長……
春天,攜幾縷春風 , 于房前屋后、曠野或山林,栽下幾株修長的樹苗,讓世界少點“碳”息,地球的“肺”更好呼吸,是我們對這個節(jié)日的獻禮。
今年的植樹節(jié),由于疫情的影響,我們可能無法走向公園、山野去植樹,但,我們可以把種子種進心里。
植樹節(jié),奢侈的從不是庭院,不是自由呼吸的廣闊綠野,而是我們愿意去種植的心情,一種我們在“充滿勞績的生活里”,愿意在細小的時光中安心投入順其自然的心情。窗外的綠,從鮮活的、跳躍式的綠,到沉穩(wěn)的、無比的綠,只屬于懷揣希望,懂得眺望的人。我們不能說僅憑希望,就足夠讓你獲得面對一切的力量。我能夠遞給你的,是一份“相信”和共同的守望。相信生活這片沃土會讓我們的愿望開花結果,相信在守望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捍衛(wèi)生活的人終將勝利。是風雨,讓樹的跟扎得更深。是雷電,讓生命變得更加頑強。“樹”我“植”言,這個世界的強者,從來不屬于溫室的花朵。你我都是生而平凡的種子,唯有努力生長,方能走出命運的囹圄。種子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覺、開放和許多失敗。希望不是樂觀者的毛病,而是強有力的現(xiàn)實主義,是一顆脆弱種子的現(xiàn)實主義:種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長成樹林。我們從不同的地方走來,從不同的崗位走來,沿著生機盎然的春天,一起播種希望。努力種下自己,以知識、閱歷澆灌,修剪掉小脾氣、小毛病,必將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城市在拔節(jié),鄉(xiāng)村在招手,大地在歡呼。愛著美好的希望,從春天出發(fā),太陽是我們汗水浸透的駱駝,月亮是我們情感濃縮的航船。
樹聚成林,人聚成事。
樹葉搖起來,生命就響了。燈芯燃起來,世界就亮了。
森林郁郁含韻,錦繡平添;叢木蔥蔥蘊意,靈美秀顏。
處處喧鬧著春天的綠意,滋生著綠色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
這個別樣的春天召喚下,
我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
飽滿的斗志,民族的希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