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其病癃閉,邪傷腎也?!逼涫装l(fā)癥狀為尿頻,通常夜間尤甚。這是因為夜屬陰,夜間陰氣盛、陽氣衰,膀胱因陽虛失約,所以表現(xiàn)為夜尿次數(shù)增多。
該病好發(fā)于中老年男性,該類人群因事業(yè)、家庭繁瑣操勞而產(chǎn)生負性情緒,或因年老體衰而消極悲觀,直接影響肝氣疏泄。
肝疏泄不及,氣機不暢,郁而化火,下結肝腎,致精血不能互生,加之嗜食膏粱,亦可助火生痰。
敗精濁瘀阻于精室,水道通路狹窄,瘀又與痰、火、濕、虛互結,最終以前列腺腺體增大壓迫水道,發(fā)為“癃閉”。
江某男,64歲。主訴:尿頻、排尿不暢1年,前列腺增生。
患者既往有慢性腎臟病,經(jīng)服參芪地黃湯補腎益血治療后,血肌酐恢復正常。
現(xiàn)癥見尿頻、排尿不暢,夜間尤為明顯,尿黃,大便困難,倦怠乏力,舌質紫暗,苔白,脈緩。
證屬腎氣虧虛、濕熱藴結,治宜調補腎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處方:黃芪、黨參、肉蓯蓉、山藥、熟地黃、山萸肉、茯苓、懷牛膝、草果仁、紫蘇梗、大黃、石斛
服藥6劑,患者尿頻、排尿困難癥狀明顯改善,但見皮膚瘙癢。予前方基礎上,去懷牛膝,加川牛膝、白鮮皮、苦參。
服10劑,述小便頻基本消失,皮膚瘙癢癥狀緩解,患者要求續(xù)服7劑,加以鞏固。
飲食水谷經(jīng)脾胃轉輸,生成津液,經(jīng)布散后,臟腑代謝的濁液下歸于腎和膀胱。膀胱為水腑,既藏小便,又可在腎氣的調攝作用下排出小便。
由此可見,分析病理可見于腎虛、濕熱、血瘀三個方面:
1、膀胱濕熱——小便色黃;
2、腎氣不足,膀胱無力——小便頻、排尿難;
3、血行不暢,大腸傳導無力——大便困難。
方取黨參、黃芪補氣;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髓;山藥補益脾陰、固精;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健運;肉蓯蓉溫陽補腎,潤腸通便。
山萸肉補養(yǎng)肝腎、澀精;草果仁燥濕除寒,祛痰截瘧;紫蘇梗理氣止痛、和血;大黃瀉火解毒、攻下;石斛補益脾胃、疏清虛熱。
復診見患者皮膚瘙癢,故去偏于補肝腎利尿的懷牛膝,改為側重于活血散瘀利尿的川牛膝,另加白鮮皮、苦參清熱燥濕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