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曼在《潮汕地區(qū)“拜老爺”文化現象之我見》提到:“潮汕人民對“老爺”的崇拜并未形成堅定的宗教信仰,崇拜但不完全迷信,更多的只是一種民間風俗而已。潮汕人本身對這些問題就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論證,因為,只是風俗而已?,F代文明的猛烈沖擊,使得“老爺”的地位有所下降,人們拜神更多是出于風俗的考慮,并沒有以前那么“誠心”,信仰“老爺”就更無從說起了。拜神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定位的,說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說它是一種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種好東西,人不能沒有信仰,人總要有一些精神寄托與精神力量支持,但信仰得太過的時候便成了迷信。拜老爺”在今天的潮汕地區(qū),普遍來講已經不是“迷信”。真正的迷信很狹隘,沒有包容性,很偏執(zhí)頑固,而“拜老爺”不知在什么時候就已經沒有了這種情況,即使以前可能曾經有過,但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沖擊、社會轉型的潤物無聲,已經悄然改變了這一切,想來確實恍惚,覺得這種變化不可思議。潮汕人的對神明的迷信,早已不存在了,現在是處于一種介乎有神和無神之間的狀態(tài)。換一個角度講,就是神明之于潮汕人民,從來就不曾是一種信仰,只是一種民間風俗習慣而已。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就是當別人迷茫時你清醒,當別人疑惑時你堅信。顯然,潮汕人“拜老爺”并沒有達到這么高深的“境界”,并沒有形成一種宗教信仰,只是風俗而已。潮汕人民務實本分,吃苦耐勞,總是希望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頭腦去努力爭取一些東西,并不像我們所認為的把“老爺”時時掛在心上,也不是盡全力維護神明的權威。據我的觀察和分析,婦女之所以拜老爺,很多是從小跟著母親學出來的?!?/span>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qū)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風俗,
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
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
潮汕的媳婦從入家門后,除了相夫教子,
頭等大事就要繼承婆婆的衣缽將這門“傳統(tǒng)”給傳承下去。
說起這潮汕人“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
不同的時節(jié)有不同的“老爺”要拜,范圍之廣,
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也有的地方是初二十六)要拜家里的地主爺之外,一年里還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來佛祖)、觀音娘娘、土地公公、財神、月娘(月神)、門神、祖宗……特別是正月里,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
下面來看看
一個潮汕媳婦一年要面對的各路神明和先祖:
除夕中午拜阿婆
晚上拜公嫲
正月初一拜公嫲
正月初二拜公嫲,
正月初四神落天初三晚要提前拜神明,
初四拜外面的神明,求佛祖簽,問歲君壯福,請符頭,
正月初五拜五谷母拜財神,
初七煮七色菜,
初九天公生貼符頭,嚇神明,
十五元宵拜公嫲拜神明拜天公拜阿婆,
十六十七十八營老爺。
---------------------------------
二月初一拜神明,
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生”。
二月十九日,娘生,拜觀音。
---------------------------------
三月初一拜神明,
三月初三佛祖生,
三月初六清明拜公嫲上墳,
三月初九 橋頭嫲生,
三月十五拜神明,
三月十九太陽公生,
三月二九伯爺公生。
--------------------------------
四月初一拜神明,
四月初八佛祖生,
四月十五拜神明,
四月十八 注生娘生。
--------------------------------
五月初一拜神明,
五月初五五月節(jié)拜公嫲,
五月十三關爺生,
五月十五拜神明,
五月尾拜阿婆過六月。
--------------------------------
六月初一拜神明,
六月初六嫲生,
六月十五五谷母生,
六月廿四招財爺生,
六月三十拜神明。
---------------------------------
七月初一開姑門拜祖師公拜眾公嫲,
七月初七阿婆生,
七月十五拜公嫲拜家里神明施姑,
七月二十四灶公生,
七月二十九關姑門拜祖師公拜眾公嫲。
---------------------------------
八月初一拜神明,
八月十四提前拜家里神明,
八月十五拜月娘拜公嫲。
---------------------------------
九月初一拜神明,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
九月十五拜神明,
---------------------------------
十月初一拜神明,
十月十五拜神明,
十月尾謝神,
---------------------------------
十一月初一拜神明,
十一月十五拜神明,
冬至拜公嫲拜阿婆,
---------------------------------
十二月初一拜神明,
十二月十五拜神明,
十二月二十三神上天。
(小編不知道有沒有說漏~歡迎補充?。。?/span>
看完是不是已經嚇到了?三天一小拜十日一大拜的節(jié)奏?。∵@還不包括各個鄉(xiāng)里自己本身特有的節(jié)慶日,不得不感嘆,身為潮汕女人不容易。相比于拜佛等宗教活動,“拜老爺”更具地方性和靈活性。
“拜老爺”的活動時間是以農歷為標準。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為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一般在家里舉行,形式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爺和天公,擺上香爐,燭臺,和供品,燒香祈禱后再燒冥紙。除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神的誕生日,形式隆重且莊嚴。例如天公誕日,土地公誕日,尤其是正月,“拜老爺”不僅活動多而且規(guī)模大。家里要祭祀,還要到“老爺宮”去祭祀。
供品也要講究,有三牲:豬,雞,魚;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發(fā)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種新鮮生果,還有必備的鹵鵝。每個村有各自規(guī)模盛大的“營老爺”活動,寺廟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游行,放鞭炮煙花等。
“拜老爺”除了燒香燒冥紙外,也有“問杯”形式。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制成的杯,祈禱后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wěn)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圣杯”,是吉兆,預示著祈告內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對話,圣杯則表示神靈同意你的請求,反之,則不同意你的請求。
祭拜神明,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象,潮汕人也一樣,如《東里志》(陳天資,明萬歷二年)所云:“粵俗尚貴,祠廟興矣”。在潮汕地區(qū)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里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圣賢英烈清官等等,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于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
神明在潮汕統(tǒng)稱為“老爺”,為何潮人會如此的癡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個神明一起供奉呢。應該來說有一定的地理與歷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地區(qū),也屬南蠻之地,自古以來天災較多,且文化發(fā)展較遲,原始宗教思想基礎導致了信神,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概念,當人們在遇見自身無力支配的命運時,便容易萌發(fā)信神心態(tài),人們所以信神、祀神,無論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于認為這樣做是對自己有用處和好處的,企望“有求必應”才去拜祭,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懼心理、保險心理、娛樂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
拜神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定位的,說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說它是一種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種好東西,人不能沒有信仰,人總要有一些精神寄托與精神力量支持。潮汕的這種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續(xù)了漢人對社會的各種傳統(tǒng)信仰。而由于種種的拜祭活動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來,神廟也隨著多了起來,并漸漸成為民俗文化中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潮汕人很重視年節(jié),祭拜祖先,明代中期已成為一種固定的社會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老爺”本來是舊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日:“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余止稱爺,鄉(xiāng)稱老爹而已?!鼻宕木Ч僖陨戏Q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仆稱主亦為老爺。在潮人民間,既崇拜原來的道教、佛教及民間神明,還有閩越和南越本地的鬼神崇拜,以及土生土長的神靈,因此在潮汕地區(qū)神靈名目繁多,神廟祠堂也舉目皆是。潮信對神廟不論規(guī)制大小,統(tǒng)稱“老爺宮”,神明概稱“老爺”。
在潮汕民間村社小廟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神。潮人深知'神是人造的'玄機,需要什么就創(chuàng)造什么,十分得心應手。其形象多取材于三個方面: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種神話傳說。在意識上,他們認為這些屬于'自己'的神最為可靠,關鍵時刻能予人以庇佑,對之禮拜最勤。平時所謂'拜老爺',多指拜這些地方神。'老爺'是所有各類神的統(tǒng)稱。其中包括:
一、 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尤其是為本地人做過好事的人,死后多奉為神。
二、 祖先崇拜系統(tǒng)。除了各姓崇拜自己的先祖外,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廟'遍布潮汕大地。
三、 地方風物傳說。如“萊蕪神女”、“風雨圣者”等。
祭祖大凡是在每年農歷的春分或秋分舉行,故常有“春秋二祭”之說,也有在三月三或九月九舉行,還有在冬節(jié)舉行的。
祭拜的前一晚,要在天井處擺設香案,祭告天地,并進行宰牲,即宰殺一頭豬和一只羊。
翌日凌晨寅時,開始鳴鑼告眾,此時,參祭者聞響絡繹而至,祖祠里紅燭高燒,燈火輝煌,鼓樂齊鳴。接著通令執(zhí)事者各施其事,后引啟龕出主,擺設神位,畢步入神位前,由引燃香送宗子,宗子鞠躬上香,參祭者按輩序年齡依次排列整齊。祭祖開始,首先是薦饌,行初獻禮,宗子祭酒,參祭者三叩首。接著是一齊跪下聽祭文,祭文由禮生誦讀。誦罷眾再拜,最后是薦飯奉茶,獻蓍獻財,撤饌化財。祭祖結束之后,把祭品中的豬、羊肉,按參祭人數每人均得一份,叫頒胙肉。祭祖期間,有些還請來戲班,連演數天,自明代至今,年年如此,故演繹成為潮汕一大民俗。
來源:潮人游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