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于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后,今陸川縣地屬象郡地。西漢初屬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屬合浦郡地。東漢建安八年(203),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三國先屬蜀,后屬吳,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南朝齊(479-502)析合浦郡合浦縣地置陸川郡。梁陳(548-581)廢陸川郡為陸川縣。這是陸川縣正式建制的開始。隋初(581-604)屬合浦郡。大業(yè)元年(605)省入北流縣。
唐在今陸川縣境設(shè)有陸川、溫水、龍豪、南河、龍化五縣。這是縣地分合變化最大的一個(gè)時(shí)期。武德四年(621)復(fù)置陸川縣??h地在北流縣羅卞和陸川縣的一部分。初屬南巖州,生改稱潘州(貞觀六年即632)、東峨州(乾封三年即668)、禺州(總章二年即669)、溫水郡(天寶元年即742)、禺州(乾元元年即758年)。武德四年(621)又析合合浦縣地置龍豪縣,縣地在陸川縣南龍豪鄉(xiāng)大垌、洞心二堡(今大橋、橫山二鄉(xiāng))。初屬南州,后改稱白州(武德六年即623)南昌郡(天寶元年即742)白州(乾元元年即758)武德四年析南昌縣地置溫水縣。因南有溫泉而得名。縣地在陸川縣的關(guān)廂、泗里、沙湖、朗垌、南中各堡(今陸城鎮(zhèn)、溫泉、米場、沙湖各鄉(xiāng))。
五代十國初(907-960),先屬楚,后梁乾化元年(911),南漢將領(lǐng)劉嚴(yán)遣兵攻容州,楚國將領(lǐng)姚彥章不能守,奔長沙。劉嚴(yán)遂取容州。從此,屬南漢容州都督府所統(tǒng)領(lǐng)的順州,轄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和禺州轄的羅卞縣(即陸川縣)。宋開寶五年(972),廢順州,禺州、羅卞縣更名為陸川縣,省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入陸川縣,縣治設(shè)在北流縣卞二、三里,九年(976年)移治公平。淳化五年(994),遷縣治于舊溫水縣治(今陸城鎮(zhèn))。陸川隸屬廣南西路容州都督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撤容州都督府為容州路總管府。陸川屬容州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撤容州路,立梧州府。陸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廣西巡撫李紱奏升郁林為直隸州,改屬郁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屬郁林府。民國2年7月隸屬郁江道。民國3年6月改隸屬蒼梧道。民國16年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郁林民團(tuán)區(qū),民國21年改隸屬梧州民團(tuán)區(qū),民國23年隸屬梧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民國25年7月改隸潯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民國25年10月改隸屬郁林行政監(jiān)督區(qū)。民國29年4月改隸屬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31年3月改隸屬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33年4月改隸屬第九區(qū)行政督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陸川縣是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根據(jù)地。
解放初,陸川縣屬玉林專區(qū)。1951年7月,隸屬容縣專區(qū)。1958年7月撤銷容縣專區(qū),設(shè)玉林專區(qū),陸川屬玉林專區(qū)。1971年,專區(qū)改稱地區(qū),陸川縣隸屬玉林地區(qū),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玉林市,陸川縣隸屬玉林市至今不變。
2000年,陸川縣轄12個(gè)鎮(zhèn)、4個(gè)鄉(xiāng)。
2005年,撤銷陸城鎮(zhèn),整建制并入溫泉鎮(zhèn),溫泉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月垌鄉(xiāng),整建制并入烏石鎮(zhèn),烏石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不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