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程朱理學: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狹義理學專指程朱學派(廣義的理學包括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本文的理學特指程朱理學)。理學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頤,奠基于程顥、程頤,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提出了系統(tǒng)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yǎng)方法的學說。
陸王心學:是中國宋明時期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南宋時,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fā)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練吾心內在的良知,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這個過程即為“知行合一”。“人之……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二、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比較
1.相同點
①思想來源:同屬儒學范疇,都是在儒學基礎上吸納融合佛學、道教而發(fā)展起來的。
②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或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于唯心主義;都是高調的道德主義。
③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規(guī)范個人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廣義的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等)。
⑥影響:促進了思辨哲學的發(fā)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嚴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積極作用。在強化封建禮教 、維護宗法等方面,壓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極作用。
2.不同點
①宇宙構成: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張“即物而窮理”,是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心即理”,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主觀唯心主義。
②認識論:程朱理學主張只有深刻探究萬物,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guī)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學則認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只要通過內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復良知,成為圣賢。
③方法論:程朱理學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張“格物致知”(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即通過對外物的考察來啟發(fā)內心潛在的良知。陸王心學則偏于內在工夫,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認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蝕),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去掉人欲,以恢復良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最大的差異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④為學程序:理學主張首先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程朱理學重經驗,近于歸納法。心學則主張先發(fā)現本心,而后博覽,近于演繹法。朱熹認為陸學“心即理”太簡易,陸九淵認為朱學“格物致知”過于繁瑣。
⑤作用和影響:理學要求個人修養(yǎng)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天理沖突時,要“存天理,滅人欲”。心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學是南宋及明清時期的統(tǒng)治思想,影響海內外;陸王心學影響不及程朱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