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弦
蛙聲十里出山泉。
相傳這是宋代國家畫院里考校畫家水平的一道題(老舍也曾用此題請齊白石作畫)。出題者要求畫家們把詩情轉換為畫意,具體表現(xiàn)方式就是在宣紙上畫出這句詩的主題。
千年前這場妙趣橫生的“主題繪畫大獎賽”答案早已揭曉:力拔頭籌的作品是一幅小寫意的山水畫。作者用淡淡的墨色渲染出了遠處的山峰,而在景觀的最近處,則是幾只蝌蚪在溪水中歡快地順流游動。畫面上既無山泉,也無青蛙,更無法透過畫面聽到蛙聲,然而,稍有常識和想象力的人都知道,一切俱在。
在一幅寫意山水的國畫中聽取蛙聲,宋代的畫家做到了。因為他們心里從來就沒有忘懷過與人生緊緊牽跘的蛙鳴。
同樣是宋代,不過那已經是趙宋王朝氣數(shù)將盡的南宋。曾經“壯歲旌旗擁萬夫”的辛棄疾被朝廷棄用,只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在自己的“稼軒”里,融入鄉(xiāng)村生活,“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蛙聲入詩、入詞、入畫,不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孤立現(xiàn)象,而是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在數(shù)千年的農業(yè)社會里,從朝廷到農家都在渴盼著五谷豐登,布谷鳥歡叫的陽春時節(jié),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會經常地扶犁親耕,給他的臣民做出表率?;实鄣淖餍惚M管不一定直接帶來全國性的豐收,但卻實實在在地代表了國家對農業(yè)的重視。而在鄉(xiāng)村,殷實人家的匾額上也會普遍地出現(xiàn)“耕讀傳家”這樣的內容。大批的農家子弟伴隨著蛙聲成長,在蛙聲中嬉戲,在蛙聲中耕耘,在蛙聲中苦讀,一旦學而優(yōu)則仕,寒屋柴門里走出了畫師,走出了縣令,甚至走出了公卿。他們的個人身份雖然在“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中上升了一步,但他們的根仍在蛙聲里的鄉(xiāng)村,清脆的蛙鳴,也總會縈繞在他們的夢境。
蛙聲在數(shù)千年的農耕時代陪伴了我們祖先,也裝點了我們這一時代離開鄉(xiāng)村到城市闖蕩所有人的童年。學有所成或者淘到了第一桶金,終于可以衣錦還鄉(xiāng)的時候,最真摯的情感化做一份欣喜,在樸素鄉(xiāng)村的田埂上白描出來,就曾有過這樣毫不掩飾的表達:
遠處是蛙鳴悠揚,枝頭是蟬兒高唱,炊煙也裊裊地隨著那晚風輕飄散……
這是一段三十年前的歌聲,蛙鳴悠揚還是最美好的故鄉(xiāng)回憶。
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化的浪潮早已席卷了整個中國,青蛙的領地迅速退縮,而為西方國家承擔產業(yè)轉移的結果,又使得污染的禍水進一步讓溝渠里的青蛙們斷子絕孫,茍延殘喘在偏遠鄉(xiāng)村的青蛙們日子也不好過,城市饕餮的胃口,每天數(shù)以百萬計地在吞噬著他們無辜的身軀。
上周的周末,一個人去井岡山探訪翠竹和云霧,夜間住在茅坪的一個農家旅館,竟然聽到了久違的蛙鳴。蛙聲徹夜未息,而我在蛙聲里卻睡得分外香甜。早上起床后到農民自己住的屋子里吃早餐,一邊喝著井岡紅米粥,一邊四下打量,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開旅館的農民,竟然請人畫了一幅《蛙聲十里出山泉》掛在了墻上,是不是臨摹宋人原作已經不得而知,但在蛙鳴中出生長大的他,竟然如此喜愛蛙聲,卻還是讓我心頭一震,在此起彼伏的蛙聲中每天欣賞這幅畫,豈不是早就和宋代國家畫院的畫家心意相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