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今天告訴你,你要跑,要跳,要吃飯,都與一個名叫“生物學中心法則”的東西有關,你會不會在意呢?再進一步,治療重大疾病,比如癌癥、老年癡呆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少不了他們的研究,你會不會更重視呢?
這就是今天的講者萬蕊雪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事情。
90后的她已經有眾多“光環(huán)”加身——
她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與《Cell》發(fā)表了相關領域9篇研究文章;
入選中國科協(xié)“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是5名入選者中唯一的在讀博士研究生;
攻克了結構生物學世界公認的難題——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的研究。
'
萬蕊雪
清華大學博士后
2018年“青年科學家獎”得主
我從中學開始就喜歡生物學,本科被錄取的專業(yè)是海洋生物學。但我自始至終還是希望能夠從事基礎研究。
因為很多疾病都是因為細胞中某些過程,或是某幾個蛋白質分子的異常引發(fā)的,我很希望自己能夠在人類攻克重大疾病的事業(yè)上做一些貢獻,所以本科畢業(yè)以后,我找到施一公教授的實驗室,表達了想要進入基礎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愿望。
在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儲存在DNA中的遺傳信息如何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傳遞給蛋白質,最終執(zhí)行生命活動。
這是基因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被概括為中心法則,它是分子生物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法則。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為了讓蛋白質去執(zhí)行這個重要的過程,我們就要把DNA中的遺傳物質釋放出來。
這個過程發(fā)生在每一個細胞里,我們要跑要跳,吃東西,吸收能量,所有的新陳代謝都需要蛋白質來完成。
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它是什么,這樣才能對人體本身,對細胞生長和分化等各種各樣的過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而我所做的課題是關于真核生物基因表達中很關鍵的一步——剪接。它的功異常、突變,或喪失,都會導致疾病的產生。
因為剪接體是一個巨大的動態(tài)分子機器,穩(wěn)定性很不好,結構解析的難度高于RNA和核糖體,所以它一直是一個研究熱點和難點。
剛進入施一公老師的實驗室,我遭受了很大的心理落差。
雖然我本科不是清華的,但我是原來專業(yè)里的第一名,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
可是進了實驗室之后,我發(fā)現身邊的人都做得比我好,而我什么都不會,就很難過。
那段時間我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
博士生二年級我開始做剪接體相關的課題,那時候自己也沒多想,就想做就做唄。
但是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沒什么進展,很多實驗反反復復地做,覺得它成功了,但又找不到檢驗的方法,進退兩難,非常糾結和痛苦。
當時只能用“反正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來安慰自己。
直到我們的結果發(fā)表以后,面對媒體蜂擁而來的報道,我才逐漸地意識到這是大家都認為很難的一件事情,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我很感謝施老師對我的信任,是他的信任,讓我能夠以平常心去完成所有的研究。
我也很驚訝施老師能把這么重要的課題交給我這樣一個比較年輕的學生。
如果讓我自己來判斷,當時的我不會認為自己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課題。
但我也沒有問過他原因。
因為我很怕聽到他說:“隨便你們誰,就去做吧?!蔽耶斎贿€是希望他是因為從我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質。
人都需要外界的肯定來堅定自己的內心,不過,得到很多肯定和關注之后,我的想法有兩次轉折。
一開始我不知道這個課題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意義之后,最初是非常開心的,因為自己的工作能夠被同行肯定,被大家所接受。
但慢慢地,這些關注就變成了壓力,因為科學研究并不是做出一個成果就結束了,科研是沒有盡頭的,每一次科研成果的發(fā)表,其實是一個新的問題的開始。
我們這個課題在全球范圍內處于一個競爭特別激烈的環(huán)境中,有那種做了幾十年研究的實驗室和我們在做同樣的事情。
我們都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在自己的學校里更好地去完成對剪接體的研究,希望能有一個系列性的成果,全面地去揭示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所以這些關注和競爭,就變成了我的壓力。我很害怕自己在后面的工作中不能做得像第一次那樣好。
隨著今年最后一個基本狀態(tài)的結構被解析,我們最終完成了對剪接體的工作機理的全面揭示。
可能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年紀也漸長,我慢慢認識到,做科研應該關注的是怎樣去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而不是在競爭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或者是成果。
所以我又開始變得比較坦然,比較自豪,對自己的研究更加自信起來。
做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們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我們所研究的事情不能被同行以外的人理解,這是大家都遇到的一個問題。
比如我始終沒能讓我的爸媽明白我在干什么。
他們每次問我的時候,我都很認真地跟他們講,但他們理解起來還是非常困難,只是礙于我的努力而很勉強地說:“嗯,所以是什么什么……這樣嗎?”一聽你就知道他們其實還是沒懂。
事實上,基礎研究在公眾中的認知度和認同度特別重要。
在公眾不認識、不了解的情況下,科研其實很難推進,想要說服別人,強調這個研究的重要性也很不容易。
比如說有人問我:“你研究的項目有什么意義?”
我除了列舉跟疾病相關的關系以外不知道該怎么說。
有人會立刻接著問:“那這個病是不是明年就可以攻克了?”
我只好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為很多疾病,尤其是那些非常重大的疾病,比如癌癥、老年癡呆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它們的誘因都是多個方面的,并不是某一個分子的單一突變或異常導致的。
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周期相對的長,研究一個新藥,治療一個復雜的重大疾病沒有那么容易。
每一個領域的重大突破,很多時候只是攻克某種疾病的過程中向前邁進的一小步,但正是這樣諸多的一小步累積起來,量變引起質變,慢慢構成了我們對某個疾病誘因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去從根本上去治療它。
說了半天,他說:“那就是沒什么用對嗎?”
你說是探索生命的奧秘——“那跟我有什么關系?”
可是,難道不斷求真,對科學進行探索,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嗎?
探索生命的奧秘和探索宇宙的奧秘一樣,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特別希望能夠讓大家真的認同這件事情,讓大家能夠理解,基礎學科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科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覺得科普工作特別重要,這項工作不應該只由科普工作者來做,科學家自己也要參與進來。
在信息技術不發(fā)達的年代,科研,甚至讀書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機會接觸到。
但是在當下這個信息如此爆炸的時代,知識獲取已經更加的便利,無數新的idea在紛繁的信息交叉碰撞里產生,但真正想要取得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并不簡單。
面對每天向我們涌來的海量信息,我們甚至可能會被干擾而迷失方向,忘記了思考。
時間久了,我們創(chuàng)新的決心可能就會沒那么堅定。
我們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不要迷失在紛亂的信息當中,要學會篩選和應用,在前人留下的知識和創(chuàng)造中,按照時代的發(fā)展去吸收其中的精華。
這是由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與造就共同打造的系列訪談「平行未來的N次元」,旨在展現45周歲以下青年科學家和科技創(chuàng)新者們的前沿研究與思想火花。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創(chuàng)設于2008年。論壇始終圍繞創(chuàng)新主題,緊扣時代脈搏,攜手全球創(chuàng)新力量,聚焦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關注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洞悉產業(yè)變革風云,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chuàng)新,致力于成為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重要信號釋放地、重要話題引領地和重要論述策源地。
文字 | 王銳;編輯 | 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