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陜西寶雞籍張大爺是個“鏡面人”,內臟器官天生就長反了。心臟、脾臟長在了右邊,肝臟長在了左邊。近期,張大爺的腹部長了20mm的腫瘤,需進行手術可難度不小。記者昨日獲悉,張大爺近日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肝膽胰外科接受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醫(yī)生利用3D影像技術在術前謹記內臟“地形”,處處需要腦筋急轉彎。目前張大爺康復順利,已恢復日常軟食和室內外活動,擬近日出院。根據院方查閱文獻,這或是全世界第11例“鏡面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鏡面人”出現幾率十萬分之一
張大爺第一次知道自己內臟器官長反了,是 13歲那年。有一次學校體檢拍胸片,醫(yī)生站在屋里對他吼:“你站反了,轉過來!”出來后才發(fā)現,他并沒有站反,而是十萬分之一概率的鏡面人。
“鏡面人”,就是心臟、肝臟、脾臟、膽等器官的位置與正常人相反,即心臟、脾臟在右邊,肝臟位于左邊,心、肝、脾的位置好像是正常臟器的鏡中像。
目前,醫(yī)學上對“鏡面人”現象的成因還沒有定論。有醫(yī)學專家認為,“鏡面人”與父母體內基因的一個位點同時出現突變有關,只有兩人的這種突變基因同時遺傳給孩子,孩子才會成為“鏡面人”。就這樣,帶著長反的內臟器官,張大爺已經活了76年。除了習慣左手拿東西外,他的日常生活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沒受任何影響。
去年12月,張大爺突然出現尿黃、皮膚黃染等癥狀,在老家陜西寶雞市某醫(yī)院檢查,發(fā)現胰頭占位性病變,做了經皮肝內膽管穿刺引流術,沒有進一步手術治療。最后,張大爺的女兒張麗(化名)找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劉嘉林。
劉嘉林告訴張麗,張大爺壺腹部有大小約20mm左右的腫塊,惡性腫瘤可能性大,需要做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個手術本身是高難度手術,難度系數僅次于肝移植,加上患者又是罕見的“鏡面人”,難上加難。
做手術處處需要腦筋急轉彎
據介紹,為做好這次手術,劉嘉林組織全院專家前來討論會診,并安排科室團隊,在一周時間內,查閱了“鏡面人”相關文獻近六百篇。其中,英文文獻230篇,國內文獻300多篇。根據文獻查閱,“鏡面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全世界罕見,張大爺可能是全世界第11例。
“‘鏡面人’的內臟器官究竟什么樣,我也沒有真正見過?!庇谑?,劉嘉林聯系了深圳一家3D科技公司,利用3D影像技術,重建了“鏡面人”張大爺的腹腔關系,其中還包括張大爺一根變異的右肝動脈。
劉嘉林反復琢磨,把這個錯綜復雜的“3D地圖”影像牢牢“刻”在了腦海里。3月8日,手術開始。盡管做了充分準備,但手術剛開始,劉嘉林還是“滿眼毛線,有點懵”。
“就像你開車逆行進了高速公路,所有的方向都是反的。你只能小心謹慎、握緊方向盤。”劉嘉林說,這次手術涉及6~7根血管關系需要重新確認,每個‘岔路口’都要停下來,在大腦里快速搜索3D影像“導航”,不停地核查、辨別、確認血管和神經。
“給‘鏡面人’做手術處處需要腦筋急轉彎。”劉嘉林說,每一步都是打破醫(yī)生以往的思維定式和習慣,一不留神按照“常規(guī)”操作,就會掉進坑里,釀成錯誤。
隨著手術進行了一段時間,劉嘉林便順眼順手,漸入佳境。6個小時后,成功切除了張大爺的腫瘤部位及胰頭、十二指腸、四分之一胃和一部分小腸。術后4天,張大爺就能下地走路。目前,張大爺順利康復,已恢復日常軟食和室內外活動,擬近日出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