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文廟
旌德縣位于我省宣城市。據史載,以“旌德”二字為縣名是唐代宗特批準的,其含義是“旌表方德”。方德曾任唐肅宗時國子監(jiān)博士,其家族在唐代是旌德縣內盛極一時的名門望族。唐代宗為何要“旌表方德”呢?
方德是唐王朝統(tǒng)治者信得過的忠臣良吏。在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員都由宰相提名,皇帝親自任命。方德所任國子監(jiān)博士是五品官職。退休后雖然遠離政治中心,在當時國家動亂、反叛群起的情形下,臣民對唐朝統(tǒng)治者失去信心,而方德仍對唐朝廷忠心耿耿,在袁傪率兵平定了王萬敵起義后,劃太平縣一部分另置一縣時,主動讓出自己的住宅作縣政府的辦公地點。這種為唐朝廷分憂的實際行動和禮讓精神,應該提倡、表揚。
旌德置縣時,唐王朝經安史之亂,面臨分崩離析的境地,黃河流域五十余州縣脫離唐朝,江南以浙江臺州袁晁為首的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起伏。而且附庸國吐蕃、回紇、黨項等趁機內擾,一度占領京城長安。平叛的主要將領、天下兵馬副元帥(代宗自任元帥)仆固懷恩也舉旗造反。使得唐代宗對另外的平叛將領存有戒心,只是采取表面籠絡人心的辦法運作兵權。方德能主動配合平叛,讓宅為縣治,自遷上涇鄉(xiāng)歸化里這個王萬敵起義暴發(fā)地去做感化百姓的工作,實屬難能可貴,所以首任縣令高叔夏建議旌表,以“旌德”為縣名,袁傪同意上奏朝廷,代宗批準是順理成章的事。
唐肅宗、代宗時期為平定安史之亂,曾實行“寬大懷全”政策,對歸順的反叛將領封官許爵,對支持平叛的地方官員給予獎勵、旌表。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唐至德二年,堅守濉陽的張巡、許遠,堅不投降,被安慶緒部將尹子奇殺害,唐肅宗追封當時為真源縣令的張巡為揚州大都督、濉陽太守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并下詔立廟祭祀。此后又不斷升級,張巡被尊為“東平王”,全國各地建廟祈禱,成為習俗。所以,唐代宗批準以“旌德”為縣名,不同于同時期建縣的績溪、祁門、石埭等縣以河流、巨石等地面遺存物作為縣名,是為戡平王萬敵、方清叛亂的激勵機制,希冀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