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汗國”,是由“大蒙古國”分裂出去的部分領(lǐng)土 金國領(lǐng)土(1234年吞并的) 南宋領(lǐng)土共同組成的一個當時世界超級大國。
提起“元”很多人認為是中國的一個朝代,當然這話也沒什么大錯。其實“元”首先是蒙古帝國系列汗國之一,與其他四大汗國具有一樣屬性,這個蒙古政權(quán)建立在蒙古、金國、南宋等故土之上,只不過是漢人多于蒙古人而已(就像西亞的蒙古政權(quán)一樣,蒙古人不可能多于當?shù)厝耍?。這樣一來,稱作“中國的一個王朝”也有點牽強。因此,大元首先應納入蒙古歷史,是名副其實的蒙古帝國系列汗國之一。
大元疆域包括:漠南、漠北(大蒙古國舊土)、中原漢地、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jù)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等。
國 號:大元
首 都:大都(今中國北京)
副 首 都:上都(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nèi))
官方語言:蒙古語(八思巴文)
主要民族:蒙古族、色目、漢族等
主要宗教:薩滿、道教、佛教
1259年,蒙哥大汗在四川攻打合州時戰(zhàn)死,終52歲。同年11月,阿里布哥在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臺”大會當選為“第五任大汗”。與此同時,出征南宋的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后返回開平府。
1260年,忽必烈由漢人地主權(quán)貴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在開平府即“第五任大汗”。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tǒng)的強烈不滿,由此開始阿里不哥與忽必烈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zhàn)爭。
1264年,阿里不哥戰(zhàn)敗,忽必烈奪得大蒙古國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 忽必烈推行“行漢法”主張,違背蒙古傳統(tǒng),許多蒙古貴族的強烈不滿,拒絕承認這位帝國大汗。由此引發(fā)的帝國內(nèi)戰(zhàn),導致四大汗國先后獨立。
1271年,忽必烈雖然在“大汗位之爭”的戰(zhàn)爭中均為勝出者,但是其他黃金家族首領(lǐng)和蒙古宗王始終不認可他。因此,被迫將首都由哈勒和林遷至大都(前金中都,今北京),將上都(前開平府,今正藍旗)定為副首都,正式將“大蒙古國”改為“大元”。默許其他三大汗國獨立,并冊封其弟旭烈兀為“伊爾汗國”的伊爾汗。
1274年,忽必烈發(fā)兵東征日本,遇颶風,無功而返。
1279年,元軍將領(lǐng)張弘范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南宋退出了歷史舞臺。
1281年,大元第二次兵分兩路東征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范文虎率新附軍(元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浙江寧波)北進。在日本鷹島遇颶風,幾近全軍覆沒。
1282~1287年,元政府數(shù)次發(fā)兵緬國(今緬甸)、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印度支納半島)、爪哇(今印尼爪哇島)等地區(qū),將其納入元帝國版圖。
1294年,忽必烈逝世。 由于太子真金早死,三子鐵穆爾即位。
1309年,元政府與察合臺汗國瓜分了窩闊臺汗國。
1368年,朱元璋軍隊攻占大都,烏哈噶圖汗(中國歷史稱“元惠宗)妥歡帖睦爾北遁,繼續(xù)使用“大元”國號(中國歷史稱北元)。至此,大元結(jié)束了對現(xiàn)今中國的統(tǒng)治。很多人以為大元就此滅亡了,但是小編認為,直至末代大汗額哲汗(林丹汗之子)才算是大元的滅亡。
1399年,葉尼塞河上游的吉爾吉斯部首領(lǐng)鬼力赤(布里亞特·烏格齊),否認愛猷識理達臘之子額勒伯克的宗主權(quán),將其擊敗并弒殺,取得了統(tǒng)治各部的霸權(quán)。同年,額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兒繼位。
1402年,坤帖木兒汗也被鬼力赤所弒殺,鬼力赤自立為汗(非黃金家族)。明史稱其國號為蒙古,明人稱為韃靼,認為北元滅亡。
1408年,蒙古太師阿魯臺率軍殺布里亞特·烏格齊“汗”,迎立逃往中亞帖木兒帝國的孛兒只斤·本雅失里(尼古埒蘇克齊汗之子)為汗。
1632年,林丹汗被滿洲皇太極擊敗,西遁青海。
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因天花離世,終年四十三歲。
1635年,皇太極派多爾袞、岳托、薩哈璘、豪格率軍遠征察哈爾部。額哲汗與母親蘇泰太后獻傳國玉璽投降?;侍珮O封額哲為察哈爾親王,將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馬喀塔嫁給了他。至此,大元(蒙古帝國)亡,共計立國365年。很多人認為林丹汗是蒙古帝國末代大汗,但是小編認為是林丹汗之子額哲汗(雖然他只是察哈爾部的可汗)。
編后語:部分蒙古人認為“大元”是被漢化了的國家政權(quán),所以將其推給中國作為一個“中國王朝”?,F(xiàn)今,被蒙古語影響極大的“北京話”卻被中國定為官方語言以及“普通話”,因為粵語等發(fā)音標準才是最正宗的“漢語”。
同化論,本來就是一偽命題。無論古今,沒有孤立發(fā)展的國家或民族,都是相互影響相互發(fā)展的。千萬別被所謂的“同化論”所誤導或蒙蔽。
歷任大汗:
薛禪汗 | 孛兒只斤·忽必烈 | 1264—1294 |
完澤篤汗 | 孛兒只斤·鐵穆耳 | 1294—1307 |
曲律汗 | 孛兒只斤·海山 | 1307—1311 |
普顏篤汗 |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 1311—1320 |
格堅汗 |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 1320—1323 |
- |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 1323—1328 |
- |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 1328 |
- | 孛兒只斤·和世瓎 | 1328—1329 |
札牙篤汗 |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 1329—1332 |
忽都篤汗 | 孛兒只斤·懿璘質(zhì)班 | 1332—1333 |
烏哈噶圖汗 | 孛兒只斤·妥灌帖睦爾 | 1333—1368 |
北元:
必里克圖汗 |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 1370—1378 |
烏薩哈爾汗 | 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 1378—1388 |
卓里克圖汗 | 孛兒只斤·也速迭兒 | 1388—1391 |
恩克汗 | 孛兒只斤·恩克 | 1391-1394 |
尼古埒蘇克齊汗 | 孛兒只斤·額勒伯克 | 1394—1399 |
掍特穆爾汗 | 孛兒只斤·坤帖木兒 | 1400—1402 |
兀雷帖木兒汗 | 布里牙特·烏格齊(鬼力赤,非黃金家族) | 1402—1408 |
完者圖汗 | 孛兒只斤·本雅失里 | 1408—1412 |
(汗位空缺) | ||
德勒伯克汗 | 孛兒只斤·答里巴 | 1415 |
衛(wèi)拉岱汗 | 布里牙特·額色庫 | 1415—1425 |
阿岱汗 | 孛兒只斤·阿岱 | 1426—1438 |
岱總汗 | 孛兒只斤·脫脫不花 | 1433—1451 |
阿噶多爾濟濟農(nóng) | 孛兒只斤·阿噶多爾濟 | 1451—1452 |
天圣汗 | 布里牙特·額森 | 1453—1454 |
烏珂克圖汗 | 孛兒只斤·馬可古兒吉思 | 1454—1465 |
摩倫汗 | 孛兒只斤·脫古思猛可 | 1465—1466 |
(汗位空缺) | ||
烏格克圖汗 | 孛兒只斤·滿都魯 | 1475—1479 |
達延汗 | 孛兒只斤·巴圖孟克 | 1480—1517 |
巴爾斯博羅特濟農(nóng) | 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 | 1517—1519 |
阿剌克汗 | 孛兒只斤·博迪 | 1519—1547 |
庫登汗 | 孛兒只斤·達賚遜 | 1547—1557 |
札薩克圖汗 | 孛兒只斤·圖門 | 1557—1592 |
徹辰汗 | 孛兒只斤·布延 | 1592—1604 |
呼圖克圖汗 | 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 | 1604—1634 |
察哈爾親王 | 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 | 1634—1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