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文筆,口才,都是一個人的表達能力。
表達的目的在于說服。
古人說文以載道,寫文章是要表達一個觀點,而越多人接受這個觀點,就說明表達越成功。
文筆好的人,善于用文字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讀者可能不知不覺被說服。
無論是虛構寫作,非虛構寫作,作者都帶著自己的觀點。
虛構寫作把觀點藏在故事里,藏在人物的命運里,讀者讀完了,有時候以為是自己的判斷,但也有可能是作者潤物細無聲的說服。
非虛構寫作把觀點藏在事實的排列里,雖然全文沒有出現(xiàn)筆者的觀點,但實際上,文章整體都是作者觀點的反應。
孔子說,春秋大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文筆好的第一個體現(xiàn),可能是說服程度。
古時候的縱橫家,口才好,文筆也好,政治家不自覺就會被左右。
文筆好的第二個體現(xiàn),是我上班之后才學到的。
總結成一個詞語叫做“朗讀感”。
意思就是,一篇文章文筆好不好,讀出來。
詩詞歌賦都有平仄韻律,雖說是為了華美,但也是為了有朗讀感之后便于流傳。
你讀《古文觀止》實際上是很有朗讀感的,朗讀感有利于記憶。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發(fā)蒼蒼,而牙齒動搖?!?/span>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span>
讀起來很爽滑。
白話文運動之后,不講究平仄韻律了,朗讀感多少有些受傷。
但好的文章,依舊具備。
舉幾個例子。
“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需指指點點”
這雖然是譯本,但朗讀感仍舊很好。
“我醒來時覺得陽光耀眼,天藍得嚇人,身上落了一層細細的塵土,好像一層爽身粉。我一生經歷的無數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渾有力,大概是因為在極荒僻的地方,四野無人?!?/span>
讀出來,就被帶入了那個氛圍,自己就成了說這話的那個人。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墒悄莻€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span>
沈從文和王小波一樣,都是“文體家”,他們的文筆自成一體,讀起來舒服,讓人親近,而不像有一些文字有賣弄典故和技巧的嫌疑。
提到文體家,文筆好的第三個標準,就是有沒有自己的文體,也叫文字性格。
文字的辨識度也是評判一個人文筆好不好的重要標準。
如果把姓名隱去,能不能讓熟知你的讀者,第一時間找出你的文字,這是門手藝。
若形成了自己的文體,自己的表達風格,文筆自然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沈從文,王小波,老舍,汪曾祺,阿城都是文體家,辨識度極高,講故事,說道理,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來,讀起來舒服,心里自然也樂于認同。
最后,總結一下,個人覺得文筆好的三個標準:說服力,朗讀感,文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