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酷暑,經(jīng)歷臺風,迎來了國慶長假前的小前奏——中秋小假期(其實也就多一天假)。中秋賞月吃月餅,娛樂多樣化的今天,賞月也許已經(jīng)提不起人們的興趣。月餅也已泛濫,講究養(yǎng)身的朋友對此油膩食物也無多少胃口,實在要吃……一切四。倒是本地人餐桌上依舊保持著八月半吃老鴨湯、梨藕的習俗,當然還有最大眾的芋艿燒毛豆。
毛豆學名大豆,從前人也會叫毛豆莢或菽,“莢”滬語與“吉”同音;芋艿同樣有各種民俗傳說,其中就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也是討個吉利的意思。另外毛豆此時還未落市,剛上市的芋艿又有化水去秋燥的功能,所以中秋吃芋艿燒毛豆自然成了民間習俗之一,一道價廉物美的健康食品。
今天呢,推送給大家一段由王汝剛、李九松、翁文君表演的獨腳戲《頭頭是道》,聽聽里面兩個主角芋艿頭和毛豆子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熟悉滑稽的觀眾一定看得出,這個戲的雛形來自于傳統(tǒng)的“滑稽談戀愛”,男方插科打諢,引起觀眾笑聲。“頭頭是道”在傳統(tǒng)基礎上,從兩人表演變?yōu)槿吮硌?,通過增加情節(jié)場次,將安全生產(chǎn)主題貫穿其中,成了名副其實的定向戲。
這個節(jié)目是王汝剛先生的成名作,李九松老先生的“老娘舅”稱呼也是從這個段子開始的。從1985年起,演了一千多場,可謂是家喻戶曉。據(jù)說在此之前好幾組演員都演過這個戲,但觀眾反映都平平。自王汝剛、李九松演出后,一個“定向戲”忽然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了,滑稽愛好者也頻頻效仿,戲癮過過,臺型扎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