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張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政治現象或政治關系。認為政治學是研究社會中各種政治關系的科學,是研究關于社會政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或者是研究社會各種政治勢力關系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2.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或以國家為中心的各種政治現象和政治關系。
政治學
在這幾章中,馬基雅維利無視“道德”“社會倫理”束縛,只考慮君王統(tǒng)治方式的理念完全展現了出來,不負其政治學開辟者之名。正如上面的引用,《君主論》更貼近政治學范疇,同理《商君書》《韓非子》。它們與其他類社會哲學觀念的區(qū)別在于對社會問題與制度方面的強目的性。
集權帝國
作為15世紀左右的意大利人,馬基雅維利描述的集權式國家是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或許在我們看來,無論波斯帝國的“行省總督制”還是奧斯曼帝國軍事采邑式的地方總督制,都不能稱為“真正的集權”,但它們畢竟區(qū)別于歐洲的封建制度,所以被歐洲人稱為“集權”,自無可厚非。
波斯帝國版圖
這種帝國往往可以調動整個國家的資源,以應對敵國入侵、入侵他國、分散統(tǒng)治成本(減輕對各地的剝削)、壓制局部地區(qū)的反抗,所以與歐洲的分封制王國相比,它們極難被外部勢力打敗并征服,但是一旦代表帝國統(tǒng)治的君王被擊敗,地區(qū)的官僚、民眾往往沒有名望和能力統(tǒng)合其他地區(qū)的力量來反抗入侵者,只要新的“君主”可以按照原本的制度、傳統(tǒng)去管理,各地民眾并不會在意新的統(tǒng)治者是誰,而那些地方官僚、胥吏們也因為沒有失去太多權力,所以樂于接受新的任職。
分封制王國呢?由于各地實權貴族之間通常會有各種矛盾,所以君王并不容易整合力量去入侵或抵抗他國,甚至會出現封君邀請外國勢力入侵本國的情況,這是因為封君間或封君與國王間的糾紛會影響到封君自身的權力,而外國入侵者要想擊敗國王勢力并安穩(wěn)統(tǒng)治王國,自然也需要各地諸侯們的支持,所以各地諸侯的權力反而會得到保護。反過來,如果入侵者要侵犯各地諸侯們的權力,它也會被聯合起來反對,因此分封制王國往往難以統(tǒng)治。
英國大憲章
或許有人會因為中國集權王朝的歷史而對以上描述不解或不信服?這點在之后做詳細介紹。
依靠自己力量獲得國家,成為君主
這種人多是古今歷史上各國的開國君主,他們的雄才大略自無需質疑,本書中對這些人物的評價也不低,但充滿了宿命論意味。
書中提及的居魯士大帝
本章中有意思的事情有兩件,一是馬基雅維利對1494年領導佛羅倫薩人推翻美第奇家族統(tǒng)治,創(chuàng)建佛羅倫薩(神權)共和國的薩伏那洛拉評價,二是他對變革新制度的看法。
通過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就參與了1494年的反美第奇起義,所以他在薩伏那洛拉的政府中是何種地位和態(tài)度就值得玩味了,日后(1498年)薩伏那洛拉被判有罪,被燒死在佛羅倫薩廣場時,他又是什么立場和態(tài)度呢?畢竟,馬基雅維利在稍后的佛羅倫薩共和國中擔任要職,甚至主導城邦的軍隊建設。
馬基雅維利所反感的雇傭軍
至于第二件事,他也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謹慎的變革制度,沒有先例,執(zhí)行復雜,成功性不確定,往往會被“既得利益者”(包括普通民眾)反對,因為新的制度,意味著自上而下的洗牌,原本已經形成的“潛在規(guī)則”需要重新制定,這在初期會讓民眾有新的額外支出。之所以說這件事有意思,是因為我想到了《商君書》中同樣提到過,“法不可輕變”但“律法需要不斷適應社會”,這與“法家”“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并不沖突。
依靠他人的力量或者幸運而取得的新君主國
同樣有兩種模式,一是被作為暫時穩(wěn)定人心的傀儡,如王莽、魏、晉篡位前的前朝皇帝,這些皇帝的特點是本身并無實力和名義繼承或保持皇位,而是依靠實力派權臣的支持,所以他們并不能施展權力;第二種在中國古代中并不出名,卻也常見,比較典型的是五代時期,晉王李克用幫助劉仁恭成為盧龍節(jié)度使,以對抗梁王朱溫。
晉王李克用
在本書中則是舉例時任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為“好父親”,他為了自己的兒子(自然是私生子,他是第一個承認有情人與私生子的教皇……)可以獲得領地,處心積慮的打破意大利原有秩序,所以縱容法國國王對米蘭的繼承權的聲索與入侵,甚至在法國軍隊進入米蘭后,向法國國王借兵攻取羅馬涅作為自己兒子的領地。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依靠這種方式成為君王,基本上都會受制于人,因為他們要么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要么缺乏統(tǒng)治威望,他們的敵人可以以此輕易的挑起反對他們統(tǒng)治的爭端。
用邪惡的方法成為統(tǒng)治者的人們
按說這種敘述方式,并不符合作者“無視道德”的惡名,他舉例的“邪惡方法”,包括篡位、叛亂、軍事威脅。
雖評價“邪惡”,但馬基雅維利仍舊對采用這些方式的君主們一些“建議”:明確自己“暴行”的目的并加以限制,同時施與民眾“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
個人認為這與后梁太祖朱溫比較相像,且他的作為也符合馬基雅維利的“建議”。
晉梁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