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鑒宋朝人·130·“寡學術”的榜眼,有性格的能吏:陳若拙
陳若拙(955-1018),字敏之,“陳佛子”陳思讓的孫子?!端问贰り愃甲寕鳌泛笥懈絺?。
陳若拙可以說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祖父陳思讓自不必說,他的父親陳欽祚,經屢次升遷,最后任官香藥庫使、長州(治今浙江長興)刺史。宋朝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多有使臣職銜,如陳欽祚所擔任的“香藥庫使”以及所謂左右閤門使、左藏庫使、如京使等等,刺史,則是武臣的“階銜”,而非實際職任。所以《宋史》中雖沒有記述陳欽祚的行跡,他是作為“武臣”任官,卻可以確定。
但是,宋朝統(tǒng)一中原,舉國厭棄五代亂世,盼望國家“偃武修文”,宋太祖、太宗推行“重文抑武”政策,以進士、文臣為主體的文人地位迅速提高,很快壓過了曾在五代時期豪橫一時、欺壓甚至隨意打殺文人的武人。多數宋初武將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棄武修文,走上了“以文學起家”的道路。陳若拙是這些武將后人的佼佼者。
附傳記,若拙小時候即特別愛好學習,陳思讓的女兒嫁與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為妻,兩家成了親戚,曾讓若拙拿著書到時為晉王的趙光義的府邸,請教、顯示,趙光義很是欣賞若拙的應對周詳雅正,想按武臣“恩蔭”的慣例,給若拙一個軍職,但若拙懇切地推辭了。
趙光義做了皇帝的第五年即太平興國五年(980),26歲的若拙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且獲得“甲科第二名”,即“榜眼”。但不知如何,當時人們認為他“寡學術”,沒有學問,譏稱他為“瞎榜”。
然而,即便是“瞎榜”,畢竟是“榜眼”,考取之后,若拙即以中央部門、掌管宮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器皿制作和紗羅緞匹刺繡以及各種異樣器用打造的官署“將作監(jiān)”的屬官“將作監(jiān)丞”職銜出任鄂州(治今湖北武漢)通判,后以“太子右贊善大夫”改任單州(治單父,今山東單縣單城鎮(zhèn))知州。在單州,若拙展現出行政才能,使得單州政治清明,在任期間就得到朝廷獎拔,改職銜為與大理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并稱“中央五寺”之一的太常寺的屬官“太常丞”,后調入朝堂,升任監(jiān)察御史,同時擔任國家最高財政部門“三司”所轄“鹽鐵部”的副職“鹽鐵判官”。
若拙在“鹽鐵部”任職期間,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抓了很多人入獄,宋太宗看了奏章后非常驚訝,召見若拙,升任他的職銜為皇帝舉行“朝會”是在殿中糾察參會官員“非法”行為的“殿中侍御史”,實任益州通判,當面指示他到任后清理監(jiān)獄,整頓案件審理。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若拙在成都就地升任“西川轉運副使”,“西川轉運副使”全稱“西川路轉運副使”,“路”是宋朝州、府之上的行政建制,轉運使是一“路”所設負責由地方向中央轉運財糧官署“轉運司”的長官,同時負責監(jiān)察地方官吏,北宋前期,“路”只設“轉運司”一個官署,轉運使實際上是一“路”的最高行政長官,若拙出任“西川路轉運副使”,已經進入朝堂高官行列。不久,若拙又升任“西川路轉運使”。
若拙的行政才能得到當朝上下的高度認可,升任“西川路轉運使”不久,朝堂將其召回朝堂。其時正值后來在太平興國八年升任副宰相、“參知政事”的李至鎮(zhèn)守西京洛陽,李至上表朝廷,請求派若拙輔助自己治理洛陽,朝廷批準,改任若拙職銜為戶部屬官“度支員外郎”,實任西京“留司”通判。若拙在洛陽任職很長時間后,大臣柴禹錫出任涇州知州,又奏請派任職出任涇州通判,輔佐自己,朝廷升若拙職銜為吏部屬官“司封員外郎”,實任涇州通判。在任涇州時,若拙曾押送糧草給塞外駐軍,宋太宗為之發(fā)布詔書,予以表彰。
在涇州任職一段時間后,若拙再次被召回朝堂,回任鹽鐵判官,轉職銜為“工部郎中”。但到任后,任職與頂頭上司“三司使”陳恕不和,請求到別的部門任職,經朝廷批準,改任三司下屬、掌管接受皇帝旨命及諸州申報奏章,分發(fā)鹽鐵、度支、戶部,兼掌三司發(fā)放司、勾鑿司、催驅司、受事司、衙司等事務的“開拆司”主官。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繼位。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十一月,遼國入侵宋朝,宋真宗親征澶州,任命宰相李沆為東京留守,若拙為其副職“判官”。三年五月,黃河在鄆州決口,朝堂商議將鄆州城遷往別處,以避水患,派若拙與宦官閻承翰前往鄆州(治今山東東平)規(guī)劃測度,稍后任命若拙為代理京東路轉運使。若拙行使職權,征發(fā)駐軍堵塞黃河北岸、與鄆州隔河相望的王陵口,又在齊州(治今山東濟南)疏導水勢,在采金山(今山東濟南市有金山區(qū))修建了巨大的堤壩,同時奏請朝廷免除了齊州等六個州準備征收的防洪物料“梢木”五百萬根,民眾感到很便利。水災平定,若拙實任京東路轉運使。
時間不長,朝廷將若拙召回,以“刑部郎中”職銜任命他為潭州(治今湖南長沙)知州。當時三司使出缺,若拙自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這一職位,三司使號稱“計相”,名位僅次于百官之首的宰相和掌管全國軍政的樞密使,及至潭州知州的任命下達,若拙大為失望,請求面見宋真宗。宋真宗接見若拙,若拙上言,自己父母年老,不愿到遠處為官,請繳回以皇帝的命令“誥敕”發(fā)出的任命書。宋真宗聽后很不高興,對宰相說:“士大夫操行修養(yǎng),必須名實相副,朕多次聽人說若拙有能力,是干才,特意提升他的級別,委任他做一方大臣,他卻如此貪圖官位,嫌好嫌壞。太宗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官員黃觀,有人說他能力,朝廷選任他為西川轉運使,黃觀嫌職位不好,請求不去,當即被貶黜到偏遠地方?,F在若拙又這樣,也一定要降職使用。凡是用人,豈能區(qū)別親疏遠近,官員如果能盡瘁奉公,有所樹立,又何需擔心位不到!”下旨追回任命若拙為潭州知州的文件,貶任他為處州(治今浙江麗水)知州,后轉任溫州知州。溫州知州三年任滿,若拙回到朝廷,回任刑部郎中,又再回三司,任鹽鐵判官,后又一兵部郎中職銜出任河東路(治并州,今山西太原)轉運使,但這次宋真宗給予他一點優(yōu)待,賜與了他只有宰相等最高官員才能使用的黃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綬帶。
若拙出任河東路轉運使時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初,正月,宋真宗到汾陰祭祀“后土”,若拙把河東路的價值十萬貫的錢帛、糧草運到河中府供應所需,祭祀大典“經度制置使”陳堯叟向宋真宗進言若拙有干才,宋真宗提拔若拙職銜為“右諫議大夫”,改任若拙為地位與西京洛陽等陪都相近的京兆府(治今陜西西安)知府,兼任駐地同為西安的永興軍知軍。若拙到任京兆府,時逢相鄰州郡發(fā)生饑荒,他的前任拒絕相鄰州郡到本地買米,若拙到任后即放開市場,準許買賣,相鄰州郡的民眾靠著若拙度過了荒年。不久,若拙又改任鳳翔府知府,后回朝,再以“給事中”出任澶州知州。其時澶州剛剛鬧過蝗災、旱災,若拙勤于政務,任滿后澶州民眾向朝廷上表,列數若拙在澶州的政績,請求朝廷允許若拙留任。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若拙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按照“恩蔭”慣例,錄用他的兒子陳映為, 太常寺掌管朝會、祭祀時君臣位次及贊導跪拜之儀的“奉禮郎”。
《宋史》本卷傳后之“論”照例沒有對若拙做評論,但附傳最后記,若拙“多誕妄”,也可以算是一種評價。
我以為,若拙的“八股文”應該寫得很好,否則很難靠運氣在科舉考試中位列“榜眼”高位,而觀鑒他一生為官,行政能力確實超強,但他自視未免過高,對高位未免過于熱衷、“真摯”,反倒因之失去了可能到手的高職?!靶愿窦疵\”,或許是古今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