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鑒宋朝人·208·“周三臣”之首:韓通
《宋史》創(chuàng)造了二十四史中的很多“之最”,如篇幅最長,《列傳》所收人物最濫,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人二傳等,但其中與《新五代史》之外的其他正史最不同的,是在《宋史·卷四百八十四·列傳第二百四十三》給宋朝的前朝即后周的三位大臣韓通、李筠、李重進寫了傳,名為《周三臣傳》,且在傳前特意寫了類似“序”的話,與其他列傳絕然不同。
這段類似“序”的話說:《新五代史》有《唐六臣傳》,以示譏諷?!端问贰穼憽吨苋紓鳌?,傳記名稱相似,但二者的含義不同,一定要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則可歸于厘清名教名義、扶正綱常而已。韓通與宋太祖同為后周臣子,而死于宋朝尚未接受后周的“禪讓”之際,如果不在《宋史》寫傳,則他的忠義之志,依托什么才能長存?李筠與李重進,舊有史書寫他們是“叛臣”,但是不是“叛臣”,不是那么輕易就能說的。西周興建洛邑(今河南洛陽),將所謂殷商的“頑民”遷到城郊,西周口中的“頑民”,不正是商朝的忠臣嗎?孔子刪定《書經(jīng)》,就沒有改變他們“殷民”的舊稱??!有人說:韓通、李筠、李重進三人,也曾做過后唐、后晉、后漢的官,最后成為后周的臣子,能說他們是忠臣嗎?但戰(zhàn)國時忠于晉國智氏的豫讓,不也是這樣,誰又能否認豫讓是智氏的忠臣?!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才作《周三臣傳》。
《宋史》撰者的這番話,實在值得后世寫史、讀史之人深思。
《周三臣傳》中的第一位,是韓通。韓通(?-960),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本傳記,韓通20歲響應招募參軍,以勇敢、有力聞名,被任命為類似今之騎兵連長的“騎軍隊長”。后晉開運末年(947),后漢高祖劉知遠在太原起兵抗擊攻滅后晉的契丹,把韓通置于自己帳下。不久,韓通跟隨劉知遠進入開封,經(jīng)累次提拔,升為“軍?!?。劉知遠統(tǒng)領護衛(wèi)皇帝的“衛(wèi)兵”,任命韓通為“衙隊副指揮使”,即劉知遠親兵副統(tǒng)領。后韓通跟隨劉知遠征討投降契丹的后晉另一大將杜重威,因功升任“銀青光祿大夫”、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長官“檢校國子祭酒”。劉知遠建立后漢,加升韓通為“檢校左仆射”。劉知遠去世,后漢隱帝劉承祐繼位,升韓通為禁軍“奉國軍”所屬一個“營”的指揮使。此時韓通的官銜雖高,但所統(tǒng)領的部隊,實際只有300-500人。
后漢乾祐初年(948),后周太祖郭威任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長官“樞密使”,統(tǒng)兵征伐據(jù)守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反叛后晉的李守貞。郭威了解韓通是一個謹慎篤厚的人,指示韓通跟隨自己出征。在攻打河中府的時候,韓通第一個登上城墻,身體受傷6處,因功升任“奉國軍”副統(tǒng)領“都虞候”。后郭威出鎮(zhèn)大名府,上奏朝廷任命 韓通為治所在大名府的“天雄軍”駐軍“馬步軍都?!?,即駐軍長官,把韓通納為心腹。后郭威被逼反漢,攻入后漢都城開封,韓通出力甚多,韓通受任“奉國軍”左第六軍都校,即“奉國軍”左廂第六軍長官,遙領雷州(治今廣東雷州)刺史。
郭威廢后漢建后周的第一年即廣順初年(951),韓通改任禁軍“虎捷軍”右?guī)夹?,即右?guī)L官,升左廂長官,兼任管理治安的孟州(治今河南孟州)巡檢使,遙領永(治今湖南永州)、睦(治今浙江建德)二州防御使。郭威親征在兗州叛亂的慕容彥超,任命韓通為“在京右?guī)佳矙z使”,負責開封西部的治安。其時黃河泛溢,洪水灌進河陰城(今河南滎陽北),郭威命令韓通率領“廣銳軍”1200名軍兵疏浚汴河河口,增筑河陰城,創(chuàng)設軍營。不久,任命韓通為“保義軍(治陜州,今河南陜縣)節(jié)度觀察留后”,即代理“保義軍”節(jié)度使,后郭威在開封城郊舉行祭天典禮,升韓通為正任節(jié)度使。
北漢國主劉崇南侵,郭威命令韓通作為鎮(zhèn)守河中府的大將王彥超的副將,經(jīng)晉州(治今河北晉州)出擊北漢,在高平(今山西高平)擊敗北漢軍。接著任命韓通為“太原北面行營部署”,韓通率軍開挖地道,攻打北漢都城太原。但不久后周軍班師,韓通鎮(zhèn)守曹州(治今山東曹縣西北),升官銜為“檢校太?!?。
郭威去世,后周世宗柴榮繼位。柴榮認為,深(治今河北深州)、冀(治今河北冀州)二州之間有胡蘆河,東西橫亙數(shù)百里,堤壩不高,不能控扼契丹騎兵奔突。在繼位的第二年即顯德二年(955),命令韓通與王彥超疏浚治理胡蘆河,工程未完工,契丹兵突然攻至,韓通率軍迎擊,打退了契丹兵,趁勢在李晏口(在今河北冀州賈城西)筑城,只用40天就筑成,建為“靜安軍”,又修筑了束鹿城(今河北束鹿)、鼓城(治今河北晉州),修葺了祁州城(今河北安國)。當時大戰(zhàn)之后,遺骸遍野,韓通將尸骸全部收攏埋葬,建了“萬人?!?。接著又往來于深、定(治今河北定州)二州之間,夜宿古寺,晝劈荊棘,修筑了博野(今河北博野)、安平(今河北安平)二城。修筑安平城期間,率領百余騎兵監(jiān)督施工,契丹數(shù)百騎兵突然來襲,韓通率領所部與敵交戰(zhàn),戰(zhàn)至日暮,忽然刮起大風,下起大雨,契丹兵褪去,韓通部生擒契丹騎兵10余名。其后,又修筑了“百八橋”鎮(zhèn)城和武強縣(治今河北武強)城,都是10天完工。
后韓通回朝,恰逢后周攻打被前蜀占領的秦(治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qū))、鳳(治今山西鳳翔)二州,柴榮任命韓通為“西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候”即副長官。韓通率軍攻入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南郊秦嶺北麓),圍攻鳳州,同時分兵修筑固鎮(zhèn)城,以斷絕蜀軍糧道。時間不長,攻取鳳州,韓通因功升任禁軍侍衛(wèi)司馬步軍都虞候,即副長官。
柴榮認為開封城狹小,征發(fā)開封周邊地區(qū)百姓修筑新城,拓寬舊城街道,任命韓通為工程總管。工程還沒有完成,柴榮親征南唐淮南地區(qū),任命韓通為“權點檢侍衛(wèi)司”,即代理禁軍侍衛(wèi)司長官,“在京內外都巡檢使”,負責維護京城開封的治安。但開封擴建改造工程繼續(xù)進行,這項工程原計劃三年完工,但僅用半年就提前完成。
顯德三年(956),朝廷再對攻取秦、鳳二州之功進行獎勵,升韓通為遙領忠武軍(治陳州,今河南淮陽)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后又改任他為禁軍侍衛(wèi)司馬步軍都虞候。柴榮再攻南唐壽州(治今安徽壽縣),又任韓通為“京城內外都巡檢使”。淮南地區(qū)平定,韓通改任歸德軍(治宋州,今河南商丘)節(jié)度使。
顯德六年(959)春天,柴榮下詔,指示韓通到黃河以北巡視河堤,韓通征發(fā)徐(治今江蘇徐州)、宿(治今安徽宿遷)、宋、單(治今山東單縣)等州百姓,疏浚汴河數(shù)百里。柴榮計劃北征契丹,命令韓通與高懷德、張鐸先赴滄州,賜予韓通等人成衣、金帶、鞍馬、金銀器、絹帛。受命之后,韓通李即領兵攻入契丹境內、乾寧軍之南。隨即,柴榮任命韓通為北征軍“陸路都部署”,禁軍殿前司都虞候石守信為副將,又命令韓通巡視北部邊境,韓通率軍襲破契丹自浮陽縣(治今河北滄縣東關)至淤口浦(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zhèn))城坊36處,打通了瀛、莫二州的通道。后周軍攻克益津關,建為霸州,征發(fā)濱(治今山東濱州)、棣(治今山東陽信南)數(shù)千百姓筑城,柴榮又命令韓通總管工程。班師,任命韓通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實任禁軍侍衛(wèi)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柴榮去世,后周恭帝繼位,改任韓通為天平軍(治鄆州,今山東東平)節(jié)度使。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禁軍殿前司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奉詔北上迎擊來犯的契丹軍,行至陳橋驛,被將士推戴為皇帝,反叛后周,返回京城開封。趙匡胤所率部隊進城時,韓通正在朝堂,聽聞有變,很是驚恐慌張,急忙騎馬向家中跑去,在路上遇到軍校王彥升,王彥升打馬追逐韓通,韓通快馬跑到家中,沒來得及關門,就被王彥升殺死,之后妻、子全部被害。
趙匡胤得知韓通一門被害,對王彥升“專殺”非常憤怒,但因為剛剛建國,隱忍下來,沒有追究王彥升之罪,但當即下詔:“易姓受命,是君王響應天人之期望;臨難不茍,是人臣保全節(jié)操之道。前朝天平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指揮使韓通,起家行伍,忠誠前朝,立有煌煌大功,受封勇武爵位;早年與朕在柴榮府中定交,艱險共嘗,交情特別深厚。朕由于上天眷佑,百姓推戴,做了皇帝,心念韓通是元勛,想給予特別寵待,誰知倉惶之間,竟而遇害,真令朕驚愕、傷心。可贈予韓通中書令榮譽職銜,以禮收葬,且派殿內高品梁令珍監(jiān)辦喪事?!?/span>
本傳最后記,韓通性剛而寡謀,兇惡殘酷,出言多傷人,眾人稱他為“韓瞠眼”。但他的兒子頗有智略,小時候患病駝背,人稱“橐駝兒”,此子發(fā)現(xiàn)趙匡胤有人望,曾勸韓通除掉趙匡胤,但韓通不聽。后來趙匡義巡幸開封幸開寶寺,見寺中壁畫畫有韓通及其子畫像,急忙令人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