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yuǎn)觀近鑒宋朝人·259·勤政干練的地方官,不建言獻(xiàn)策的樞密副使:張宏
張宏(938-1001),字巨卿,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端问贰ぞ矶倭摺ち袀鞯诙酚袀鳌?/span>
本傳記,張宏的高祖張茂昭,在唐朝任易(治今河北易縣)、定(治今河北定州)二州節(jié)度使,曾祖張元,任易州刺史,祖父張持,任蒲城縣(今陜西蒲城)令。張宏的父親張峭,讀書專攻《春秋》,參加一次科考沒有考中進士,從此退居家園,不在參考,后唐天成年間(926-930),以“賢帥”后人的身份受任太常寺掌管音律的官員“協(xié)律郎”,官至平利縣(今陜西平利)令。
張宏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考中進士,受任“將作監(jiān)丞”,實任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通判,后入朝以“太子中允”官職任史館官員“直史館”,升中書門下省官員“著作郎”,得宋太宗賜予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穿戴的紅色官服、魚袋,參預(yù)修傳“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太平御覽》,期間升任皇帝侍從“左拾遺”。
太平興國六年(981),張宏出任峽路(治梓州昌城縣,今四川三臺縣潼川鎮(zhèn))轉(zhuǎn)運副使,就地升任“左補闕”官職,期間朝廷裁撤轉(zhuǎn)運副使,改任遂州(治今四川遂寧)知州,以勤政、干練聞名。后入入朝任國家最高財政機構(gòu)“三司”官員“度支員外郎”。
雍熙年間(984-987),宰相呂蒙正、李至、張齊賢、王沔舉薦張宏文章、品行優(yōu)良,朝廷改任張宏為“主客郎中”,實任史館官員“史館修撰”。幾天后,以“本官”主客郎中充任皇帝侍從“樞密直學(xué)士”,宋太宗并賜予他三品以上官員才能穿戴的“金印紫綬”。
后宋太宗在“便殿”即休息、宴飲的偏殿召見張宏,對張宏說:“成都重地,卿為朕鎮(zhèn)之?!苯o予了他豐厚的賞賜讓他去成都上任。但當(dāng)張宏走到鄭州(治今河南新鄭),宋太宗又派人催促張宏回朝,升任他為“右諫議大夫”,實任國家最高軍政機構(gòu)樞密院副長官“樞密副使”。張宏成為宰執(zhí)大臣。
其時恰逢宋太宗親自考試在“禮部試”即省試中未能考中的舉子,命令樞密院發(fā)給這些人憑證,并對張宏說:“朕自登極以來,親自選擇人才,所得本事大的成為棟梁之才,小的也做了檁木椽子,卿與呂蒙正都被朕選中,大臣頗有阻撓。如果不是朕獨斷,怎么能現(xiàn)在的地步?”張宏忙給宋太宗叩頭感謝。
當(dāng)時宋朝正在征伐北漢,攻打被遼國占據(jù)的幽州,張宏居位樞密副使,卻沒有向宋太宗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建議,國家最高監(jiān)察機構(gòu)長官“御史中丞”趙昌言卻多次向宋太宗上言邊疆之事,宋太宗于是讓張宏和趙昌言對調(diào),改任趙昌言為樞密副使,張宏為御史中丞。
端拱初年(988),張宏改任“工部侍郎”官職,再任樞密副使。
淳化二年(991),張宏以“吏部侍郎”官職罷任樞密副使,不久改任吏部選任官員的部門“銓司”長官“判吏部銓”,實任代理開封府知府。宋太宗在便殿審核罪案,認(rèn)為開封府監(jiān)獄積壓案件過多,下詔有關(guān)部門彈劾開封府官員,張宏等開封府官員給宋太宗叩頭請罪,宋太宗才開釋了他們。
五年九月,時為壽王的宋真宗出任開封府尹,張宏罷任,沒有得到新的職務(wù),只是有成就朝會的資格。
第二年即至道初年(995),張宏出任潞州(治今山西長治潞州區(qū))知州。二年,就地轉(zhuǎn)任“尚書右丞”。
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繼位,加升張宏官職為“工部尚書”。
第二年即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張宏還朝,任考察官員的機構(gòu)“審官院”長官“知審官院”、國家信訪部門之一“通進銀臺封駁司”長官“知通進銀臺封駁司”。
二年,宋真宗因為給自己寫密信的人眾多,擔(dān)心不能密信不能及時其呈送,命令張宏與名臣王旦共同擔(dān)任國家信訪部門“登聞鼓院”長官“知登聞鼓院”,其后,張宏再次到吏部掌官考察官員。
四年,張宏去世,享年63歲,宋真宗為之停止上朝,贈予他“右仆射”榮譽職銜,并派宦官為他辦理喪葬之事,錄用他的兒子張可久為大理寺官員“大理評事”,可道為太常寺官員“太祝”,可度為太常寺官員“奉禮郎”。
本傳最后記,張宏循善恭謹(jǐn),謹(jǐn)守職責(zé),不求赫赫的聲譽,多次擔(dān)任顯貴高官,未曾敗事。
《宋史》撰者在張宏傳后“論”說:張宏任樞密副使,當(dāng)用兵之際,循常隨俗,不建言獻(xiàn)策,只是占著位子,趙昌言任御史中丞,卻屢次上書討論戰(zhàn)事,宋太宗將兩人對調(diào)。但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長,能讓循常隨俗,不積極建言獻(xiàn)策的人擔(dān)任嗎?宋朝的政治混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