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生活在農村的農民都知道秋雨過后,將逐步漸入野生蘑菇生長旺季。很多人會三五成群的聚成“團伙”向山里進發(fā)采蘑菇。但是,由于不能科學辯識,自采誤食有毒野生蘑菇致死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因此,我們上山采蘑菇時掌握食品安全科學基本常識,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尤為重要。下面農村給大家說說野生蘑菇中毒癥狀以及什么樣的蘑菇不能吃?
一、誤食毒蘑菇的反應癥狀
二、下面農村小周帶大家了解什么樣的蘑菇不能吃?
我國約有180多種野生毒蘑菇,常見的可致人死亡的有30余種,如白毒鵝膏菌、白黃粘蓋牛肝菌、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毒傘、毒粉褶蕈、秋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蕈等。
白毒鵝膏菌,如上圖
白毒鵝膏菌:極毒,我國中毒較多。毒素為毒肽(phallotoxins) 和毒傘肽(amatixins)。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是毒菌中毒防治重點。
白黃粘蓋牛肝菌:有毒,白黃粘蓋牛肝菌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屬外生菌根菌,與松等形成菌根。食用后往往會引起腹瀉。
白黃粘蓋牛肝菌,如上圖
褐鱗小傘菌:極毒,含毒肽和毒傘肽。1976年以來,曾在河北、江蘇、上海、黑龍江發(fā)生大批中毒。發(fā)病初期為胃腸炎癥狀,然后肝、腎受害、煩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時需注意。
褐鱗小傘菌,如上圖
肉褐鱗小傘:極毒,夏秋季于林下、路邊、房屋周圍的草地上均可生長,一般群生,有時單生。發(fā)病初期為胃腸炎癥狀,然后肝、腎受害、煩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時需注意。
白毒傘,如上圖
白毒傘:劇毒,含有毒傘肽和毒肽。能嚴重損害肝、腎、心、肺、大腦等。部分食后立即出現惡心、嘔吐及全身嚴重表現;另一部分最初只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輕微表現,很快消失,但2~3天后病情迅速惡化,出現呼吸困難、皮膚黃染、躁狂等精神癥狀及其它系統(tǒng)損害的表現。
毒傘,如上圖
毒傘:極毒含毒傘肽和毒肽,損害肝、腎、心、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發(fā)病慢,潛伏期數小時至1天,病死率高。經小白鼠試驗,每公斤體重用干品20克的提取液腹腔注射,死亡率為60%左右。
毒粉褶蕈:有毒,蘑菇種類繁多,人們缺乏識別有毒與無毒蘑菇的經驗,誤食毒蘑菇可致中毒。毒蕈毒素與中毒癥狀密切相關,主要的毒物類型有胃腸毒素、神經毒素、溶血毒素、原漿毒素、肝毒素。一種毒蕈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種毒蕈中,根據毒蕈中毒的臨床表現,臨床大致分為胃腸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四型。
秋盔孢傘:極毒,毒性近似毒鵝膏傘、白毒鵝膏菌。中毒后出現頭暈、頭痛、全身無力、惡心、嘔吐、腹瀉、發(fā)冷、舌頭及手腳發(fā)麻或脫水、便血、鼻腔出血、黃膽、肝大、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瞳孔放大、嚴重者吐血、煩躁不安、譫語,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此種中毒死亡率比較高。
秋盔孢傘,如上圖
包腳黑褶傘:極毒,中毒后一般發(fā)病慢,潛伏期6小時以上,最長可達42小時,主要表現惡心、嘔吐、 腹瀉及便血。有的出現發(fā)燒、瞳孔散大等。嚴重者類似毒傘、白毒傘、肉褐鱗小傘中毒,出現急性肝炎、黃疸等,甚至死亡。
包腳黑褐傘,如上圖
鹿花菌:有毒,鹿花菌素的致死量估計小童及成人分別為每公斤10-30毫克及20-50毫克。這個量分別約為新鮮鹿花菌的0.2-0.6公斤及0.4-1公斤。但是個別的反應會因人而異,可以完全沒有反應或者是嚴重中毒反應。證據顯示小童受影響的較嚴重,但原因不明。雖然將鹿花菌煮成半熟可以大幅度的減少鹿花菌素的含量,但重復食用仍然會增加中毒的風險。
鹿花菌,如上圖
以上是農村小周搜集整理的,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望大家采蘑菇時候要仔細辨認,以免自己的健康受到危害。三農問題興趣愛好者敬請關注點贊轉發(fā),就是對小周的最大支持與鼓勵,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