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現:
我們這輩子,都是從自我角度看問題,每個人的視角根據情景、經歷、彼此差異蠻大;在物理學中,你的視角被稱為“參照系”(frame ofreference),這也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核心概念。
▍什么是參照系
為處理問題顯得方便,人決策時會習慣找一種與此相同的參照物,然而作為衡量標準。其實它是一種思維陷阱(根據你的視角不同,也可以稱為“實用技巧”,也叫做框架效應(framing)。
比如:
坐在一輛開動的列車上,列車內部就是你的參照系,在你看來,列車是靜止的,車內物體相對于你,也是靜止的;但是,列車外的人看,就會覺得它速度非???。
如果你經常訪問網站,可能對框架效應了如指掌,或者至少有所了解,就像,新聞標題存在框架,你會因為某個問題、或關鍵詞慣性思維點擊它。
這種規(guī)律,也比較明顯。
研究認為,誤導性標題會損害對文章的記憶,盡管受試者極力試圖準確理解文章,但關閉網頁后,誤導的標題,仍然對記憶造成傷害。
不信你試試看,關閉某篇自媒體文章后,如果你沒有記筆記情況下,大概率想不起來該作者寫的什么內容,具體到哪些方面,充其量對標題記憶猶新,對不對?
當然,今天說的參照系、或框架效應可能與你平時經歷不同,因為,我們主要從“動態(tài)角度出發(fā)”。
比如:
有個同事告訴你,他不想干了,覺得這份工作太沒有意思,這可能是真心話,也可能是假話;若從公司層面,會不會是他本身就沒有做好,快要被辭退了呢?
或者:
以前跟團隊伙伴開會過項目,大家經常說”這個創(chuàng)意肯定會爆、那個social能夠get到用戶痛點”。
然而會議結束,把總結的方案,拿給沒有參會伙伴看,他的反饋可能令你驚訝,甚至覺得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意點。
可見,多種框架可能都說得通,背后的表達視角也截然不同,與動態(tài)相關的陷阱/技巧相匹配的是“助推”(nudging)。
▍助推的作用
什么是助推?它不改變你的動機,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運作,你很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卻對目標起到“推進”作用。
比如:
阿德頓·維吉(Aldert Vrij)在《說謊心理學》中提到一個有趣案例,有兩組參與者同時觀看一部關于交通事故的影片,然后回答“當汽車相互接觸時,車速大概有多快”?
A組參與者給出反饋時,把“接觸”這個動詞,換成碰撞、撞了一下、猛撞、或撞碎等詞匯。
B組回答時,給出的措辭變成了數字,它們估計的車速是(每小時英里數),31、34、38、39和41。
你能看出兩者區(qū)別嗎?某些精心選擇的字眼、或者其他環(huán)境提示,都有可能成為“助推”你目標、判斷被改變的輔助條件。
就像:
去餐廳吃飯,前幾頁基本是特色菜,這些菜肴的出現,能夠助力服務員口頭描述本店特色;甚至有些店,故意用線條、顏色把菜品框起來,來助推你選擇這些菜品。
還有:
零售店和網站,會把某些產品放在最顯眼位置,來助推你購買這些產品,我每次去逛線下無印良品時,總能發(fā)現,門口專區(qū)存在一些爆款、或新款,總能惹到一些小年輕在周圍盤旋。
一方面解決“門口流量”問題,營造一種人多的感覺,另一方面這些商品正好是季節(jié)性、爆款、潮牌,又能提高店鋪銷量。
▍與錨定區(qū)別與購買決策解釋相似的概念,你可能還聽過“錨定”(anchoring),它的解釋是,人在做決策時,會不自覺過度依賴第一印象。
你遇到第一發(fā)揮“框架效應”的信息,就鎖定了你的選擇,企業(yè)在報價時經常利用這種心理,后來我發(fā)現,一些商家會把一件衣服在幾家不同電商平臺售賣,只有一家打折,其他都不打折,也是錨定的一種。
《怪誕行為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行為積極學家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的訂閱優(yōu)惠為例,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錨定”。
《經濟學人》為雜志提供三種訂閱方式,只訂閱網頁版59美元,只訂閱紙質版125美元,訂閱兩種一起的,也是125美元。
是的,你沒看錯。
訂閱紙質版的價格,和兩種一起的價格一樣,那么,你會選擇哪種?顯然,肯定是后者對不對;為什么要加入該選項呢?
因為,“只訂閱紙質版”起到助推作用,后來,他們把“只訂閱紙質版”刪掉,又邀請100名麻省理工學生做出選擇,結果發(fā)現,只訂閱網頁版59美元的占68%,兩者加一起的,只有32%。
也就是,只要加上“紙質版”這個單一選項,即使沒有人選它,它也能起到很好的錨定作用,讓讀者覺得“紙質版加網頁版”更劃算。
▍可得性偏差
錨定、助推背后的原理,更寬泛的說,是“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也就是,過分依賴自己參照系中近期發(fā)生的事,而忽略了全局。
比如:
你是一名部門leader,需要給下屬寫份年度評估報告,你本該認真客觀地考慮一整年表現,但如果過去幾周,他表現特別糟糕,或者出色,你就會受到影響。
或者,你可能只考慮自己和他面談的結果,而不是跟擁有不同參照的其他同事聊聊,就給出更全面的評估。
這種可得性偏差,伊萊·帕里澤(Eli Pariser)在其同名著作中把它稱為“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
隨著網上算法推薦流行,這種問題正在變得更嚴重,你點擊的每個視頻、圖文都將成為標簽,然后,社交媒體再基于它們認為你早已喜愛的內容,進行推薦。
由于只能給你顯示一定數量的詞條(畢竟搜索結果第一頁,只能放得下那么多),他們會過濾掉,你不太可能點擊的鏈接,將你置于氣泡中。
當你將許多類似的過濾氣泡,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得到“回音室效果”(echo chambers),也就是,相同的想法,會在一群人中反彈。
在彼此相連的過濾氣泡組成的室內回蕩,當回音室的人越多,其他外界觀點就會越少,而且,由于存在可得性偏差,人們就會高估,與自己持同樣觀點的人的比例。
很多高管,經常遇到。
劉強東前幾天在集團會議上講,整個公司愿意跟我講真話的只有1.5個人,想想看,這種身邊人千方百計營造出來的假象,是不是一種回音室效果。
什么啟發(fā):
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破解方法不難。
其一,助推、錨定問題是人們在多數情況下,無意識或自以為是的選擇,就像你去吃飯,服務人員問你喝白酒、還是啤酒一樣。
你只需要跳出“白酒、啤酒”的陷阱,思考我到底“喝還是不喝”就破解了該囚籠。
其二,可得性偏差在于“如果你在社交媒體點贊、評論”多了,就形成信息圍墻,下次記得盡量少點即可,而對現實中偏差,需要警覺自己,經?!皳Q到事情B面看問題”。
就像,一個人公眾被領導表揚,不僅是事做的好,也可能是“想拿他做標桿”。
其三,想找到客觀參照物要難得多,但為少犯錯,盡量讓自己擁有綠燈思維,也就是,別急著反駁,多聽取別人建議,然后在可控范圍內,圍繞事情終極目的決策。
覺得有價值,歡迎點個在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舍滿取半,歡迎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