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蘇
很多人說,最近的國產電視劇《都挺好》之所以觸動人心,是因為它過于真實。劇中的每個人物形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隨處可見。
比如,“陪伴式啃老”的蘇明成,少年時缺愛又缺錢的蘇明玉,沒錢還死要面子的蘇明哲……
而他們性格的缺陷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息息相關。而這些缺失,中國很多家庭都存在。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不和孩子談錢,不教孩子花錢。
- 01 -
蘇明成是這部劇最具爭議的人物,主要在于他獨特的“陪伴式啃老”:我陪伴父母,我啃老我應該;媽媽愛我,自愿給我錢我不用還。
他從小到大都陪伴在媽媽身邊,帶給媽媽很多歡樂,所以只要他要錢,無論多少,媽媽都會給。
這導致他花錢沒有計劃,和妻子賺錢不少,卻月月不夠花。他覺得“千金散盡還復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媽媽就是小金庫。
然而,他花光了父母的養(yǎng)老錢,卻不能讓父親安度晚年,陪伴聊勝于無,啃老依然讓人覺得可憎。
面對照顧父親的責任,他委屈地對大哥蘇明哲說:你們一家三口團聚的時候,蘇明玉在公司耀武揚威的時候,我和麗麗在家背菜譜,憑什么呀?
當他得知爸爸把他花的每一筆錢都記下來時,惱羞成怒,責怪父親。
要錢就給,予取予求,不僅模糊了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金錢界限,還因錢而生恨。
蘇明玉在家的待遇則和蘇明成完全相反,從小到大,她不但缺愛,而且還很缺錢。她每次找媽媽要錢,幾乎都是求而不得。
她想買一套學習資料,媽媽不給錢,結果全班同學都有了,只有她沒有。她本可上清華,卻被迫上了免費的師范學校。
一直缺錢的她,長大后拼命賺錢,為了拿下訂單可以把自己喝吐,因為只有錢才可以給她安全感。
她不相信一切感情,和蘇明成水火不容,覺得男朋友不如錢可靠。
我們原以為,錢不過是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卻不知給孩子錢的方式,其實潛移默化地造就了孩子的性格,影響了他一生的幸福。
- 02 -
其實,很多父母沒意識到,教會孩子花錢,到底有多重要。
我哥哥的兒子小浩,已經9歲了,卻不曾有過自己的零花錢,也不曾自己買過東西。一日三餐父母準備好,鉛筆橡皮之類的小東西父母都幫忙買好。
去年期末考試,小浩因為成績優(yōu)秀,學校獎勵了他200塊錢。他很高興,覺得這是個人努力所得,任憑父母如何說,他都堅持“我的錢我做主”。
我原以為,往日愛學習的他會去買些課外書之類的。沒想到,他去街上打游戲,吃了一堆不健康的零食和街邊小吃,直到錢花完了才回家。
結果第二天他就開始上吐下瀉,不得不進了醫(yī)院。
嫂子心疼又生氣地對哥哥說:“我就說要強行把錢拿過來吧,你還不忍心,你看看小孩子哪里會花錢?”
哥哥也點頭稱是,錢花了不說,還損傷了自己的身體,以后再也不能讓他自己花錢了。
其實,小時候不會花200塊錢的孩子,長大后可能也花不好2000塊錢。
因為,金錢支配機會的匱乏會導致孩子對金錢的不安全感。當他一旦掌握了金錢的使用權,就會不停地花,也就是“報復性消費”,以便填補內心的不安全感。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英國一個小伙子資金一直匱乏,2002年,只有19歲的他買彩票中了973萬英鎊。
而后他開始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吹噓自己交往了4000個女友,他把以前想要的都買了,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他用10年時間花光了所有的錢,卻沒有獲得任何技能,不得不靠伐木和背煤賺取微薄的生活所需。
從來沒有被“花錢”滿足過的人,是很難做到延遲滿足的,有錢就忍不住花花花。
- 03 -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前額葉發(fā)展不完全,負責價值決策的腹內額前額葉和負責計劃與控制的背外側前額葉互相連接比較弱。
正因為如此,孩子不懂得價格和價值的關系,花錢沒有計劃,容易沖動消費。他們經常做出一些短視行為,卻不會長遠計劃。
這些問題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全部消失,只能通過訓練促其完善。而訓練的最好辦法,就是固定給孩子零花錢,讓他學會支配金錢。
美國富翁洛克菲勒十分有錢,但是給孩子零花錢卻十分“苛刻”。
他們家族的孩子,從6歲開始每周會有固定的零花錢,這筆錢完全由孩子支配,父母不會過多干涉。
但是,孩子必須把自己每一分錢的用處記錄下來交給父母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支配不合理的地方,父母會給孩子更好的建議。
這些孩子從使用零花錢學會了消費、儲蓄、理財,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洛克菲勒家族迄今已經繁盛了六代,成為世界財富的標記,想必和這種兒童時期就開始的金錢教育息息相關。
著名理財雜志主編波德納也說,給予孩子零花錢,是教會他們學習管理錢財?shù)淖詈梅椒ā?/span>
- 04 -
曾國藩曾寫道: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見鄉(xiāng)人則嗤之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
在紀錄片《變形記》中,富二代胡政堯就是這種“世家子弟”。
他剛上初中,也像蘇明成一樣,要錢父母就給。最多的時候,他兩天可以花掉5000塊錢。
他說,“花錢的時候最爽,飄飄然,感覺飛一般的感覺”。
因為過度追求金錢帶來的滿足感和優(yōu)越感,胡政堯從來不用心學習,也不懂得尊重他人,只感覺我有錢我最大。
他上課遲到了,還大搖大擺地喝著飲料進教室,被老師提醒后,就開始和老師爭吵,甚至威脅老師。
道德欠缺,財商欠費,他花著父母的錢,卻從不尊重父母,更無感恩之心,讓父母無比傷心。
而另外一些孩子,已經學會了和父母分享金錢帶來的幸福。
前一段時間,一個初二男生找父母要了八百塊錢的啟動資金去擺地攤,結果八天賺了一萬多。
他賺錢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給媽媽買個華為保時捷(手機)。
還有一個高三男生,把自己的零花錢全部存起來,給媽媽買了個戒指,彌補媽媽結婚時沒有結婚戒指的遺憾。
陳建斌也在節(jié)目中坦言,有時出去自己沒帶錢,兒子就會用自己的零花錢請他看電影。
這些早早學會和金錢打交道的孩子,不但不缺錢,而且也不缺愛,他們愛錢,但更愛自己的家人。
他們獨立,有擔當,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能照顧好自己的家人。
當孩子漸漸長大時,一句“我愛你”并不足以表達所有的親情,有時候,孩子也會利用金錢,給父母一種特別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