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攀登者》是獻禮片,上映于2019年9月30日。講述了在1960 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fā)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wù)。但是,由于當(dāng)時攝影機丟失,沒能留下影像資料,而長期未得到全球登山界的認可。
15年后,方五洲(吳京 飾)和曲松林(張譯 飾)在氣象學(xué)家徐纓(章子怡 飾)的幫助下,帶領(lǐng)李國梁(井柏然 飾)、楊光(胡歌 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zhàn)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xiàn)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zhàn)。
在珠峰領(lǐng)土主權(quán)爭端的這一危急時刻,兩代中國攀登者肩負重任登頂珠峰,用血肉之軀搭建“中國梯”,勘測出屬于“中國高度”,讓五星紅旗第一次飄揚在世界的最高處。
這是一部備受關(guān)注的電影,從開拍起一舉一動都被拿來做文章,還沒有上映卻在豆瓣上已有 2000多條差評,導(dǎo)致很多人跟風(fēng)吐槽,最熱評的話題竟然是“爬山的電影應(yīng)該沒什么意思吧?”
對于很多人而言,攀登珠峰是一件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有些人知道中國人曾在1960和1975年成功從北坡登頂,而對于具體情況了解的少之又少,還有些人對攀登珠峰的歷史是毫無概念的。
直到《攀登者》這部電影的上映,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和震撼的視覺效果高度還原了當(dāng)年的登頂盛況,我們才得以了解到當(dāng)年曾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有著崇高的愛國精神,為中國的崛起奉獻出自己的辛勞、汗水、青春,甚至生命。
電影高度還原了當(dāng)時中國登山隊登頂?shù)漠惓FD辛和那股無所畏懼的勇氣。中國登山隊的這些隊員們,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人,但是他們?yōu)榱俗鎳睦婧蜆s譽,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考驗,舍小家為大家,最終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wù),成為了大家心中的英雄。觀影過程中,被中國登山者的愛國熱情感染,也為他們的奉獻犧牲感動落淚,更為我們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祖國而驕傲自豪。
方五洲第一次登頂充當(dāng)人梯,第二次登頂雪崩被埋,為攀登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也失去了最愛的人,人物原型王富洲;曲松林雙腳被凍傷截肢,再也無法登山,也因當(dāng)年方五洲為救自己扔掉攝影機,背負了十幾年的愧疚,人物原型屈銀華;楊光失去了原本健康的雙腿,人物原型:夏伯渝;李國梁為保護攝影機,被氧氣瓶砸中,割斷了繩索墜下山崖,人物原型:鄔宗岳;氣象員徐纓,為了給登山隊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不顧自己的身體一路向上攀登,最終因肺水腫死在了珠峰上。電影用非常真實、豐富的細節(ji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將兩次攀登珠峰的艱巨和傳奇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在六十年代,為了珠穆朗瑪峰的歸屬,中國、尼泊爾雙方存在著不小的爭執(zhí)。中方認為邊境線應(yīng)該劃在珠峰的頂峰,但是尼方卻覺得珠峰在尼泊爾境內(nèi),與中國沒有啥關(guān)系。而且之前尼泊爾向?qū)Ш鸵晃恍挛魈m的登山家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成為了尼泊爾談判時的重要砝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想奪回優(yōu)勢,就必須也派出人成功登頂。
原本中國有蘇聯(lián)的支援對登山運動員進行相關(guān)的訓(xùn)練,但是在1959年的時候,蘇聯(lián)撤回了支援中國的相關(guān)專家,給中國的登山隊帶來了不小的困境。當(dāng)了解這一背景,好多觀眾二刷三刷之后才真正的體會到電影想表達的含義。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是中國和尼泊爾的界峰。珠峰的北坡位于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nèi),南坡位于尼泊爾昆布地區(qū)。南坡相對北坡坡度緩些,氣溫高些,安全登頂系數(shù)高些;而處于中國的北坡一直被稱為“死亡之路”——
非常的陡峭,隨處可見的冰裂縫,隨時都會發(fā)生雪崩,在海報8600米有30多米高、九十度直上的第二階梯;天氣極端惡劣,氣溫零下三、四十度,高壓缺氧, 8-12級的大風(fēng)能把人吹到幾公里外;登山員自身還要背著十多公斤的裝備,一路上的驚險可想而知,正如方五洲說的”在珠峰上,生命是以秒為單計算的”。
當(dāng)中國登山隊九人成功登頂,方五洲用固話機向大本匯報“報告大本營,報告北京,報告祖國,現(xiàn)在是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中國登山隊九名隊員成功登頂”,這一刻真的無法掩飾內(nèi)心的激動,電影院里也傳來了聲聲喝彩。
中國登山隊帶著“中國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的終極使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攀登珠峰的一路上有太多人的青春和犧牲,但所有人都無怨無悔。因為在當(dāng)時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登頂珠峰意味著宣揚國威,破除其他國家的偏見和質(zhì)疑,更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
《攀登者》劇組為了真實還原這段歷史故事,影片的主創(chuàng)團隊在前期籌備階段也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無論是富有歷史年代感的場景搭建,還是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所使用的冰鎬、冰爪、氧氣瓶以和登山服等全套的裝備與道具,都遵循史料記載,做到真實地一比一還原。
據(jù)了解,為了讓演員表演地更加真實,每一位主演都要背著重達17公斤的登山裝備進行訓(xùn)練和拍攝。為了體驗高海拔和極寒環(huán)境下的真實感受,主演吳京還在2018年底最冷的時節(jié)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崗什卡雪峰,足足體驗了半個月的攀登生活。他透露:“在高原上背著這身裝備,會感覺比正常重量還要翻幾倍重?!?/p>
在2019年央視《開學(xué)第一課》節(jié)目上,我第一次比較全面地聽夏伯渝夏老講起他們當(dāng)年登山的故事,“中國梯”的由來。( 夏老是祖國的同齡人,1975年,夏老登珠峰時因幫助隊友,導(dǎo)致自己凍傷小腿被截肢。盡管如此,他并未放棄自己登頂珠峰的夢想,2018年5月14日10點40分,夏老成功登上了珠峰 ,成為中國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
86歲的貢布老、70歲的夏老、北京大學(xué)的登山隊學(xué)生他們都曾攀登上珠峰,他們的發(fā)言展現(xiàn)了勇敢無畏的中國人和珠穆朗瑪峰的情緣,抒發(fā)了對祖國的熱愛。他們是勇敢的攀登者,更是精神的引領(lǐng)者,在他們的精神火炬感召下,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登山隊員,一次又一次登上珠峰的封頂,讓五星紅旗迎風(fēng)飄揚。這三代攀登者的傳承,戳到你心坎上了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不斷攀登一個個高峰的70年,榮耀不僅屬于英雄,也屬于每個平凡的你、我、他。雖不像老一代攀登者的故事那么壯烈,我們在一個個平凡的崗位上,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激情與活力,同樣值得贊嘆。
在和朋友聊起這部電影,我們說到攀登的意義:電影中,中國登山隊“攀登”是為了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走過的每一步都是信仰;而對于每一位中國登山者自身,“攀登”二字大概還富含著更值得深思的涵義;對于我們自己而言,“攀登”就是向著自己的目標(biāo)一步一步向前,只要不停,你一定可以登上自己的巔峰。
最后,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敢于挑戰(zhàn)、敢于冒險的情懷和心態(tài),成為自己生活中的“攀登者”。
這周我們正在共讀的《終身成長行動指南》這本書里說,不斷成長是人類最根本的動力和特性,而很多人卻一直在原地踏步。不要讓人生最好的時光都荒廢,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向前,我們來一起讀書吧,一起來攀登幸福力階梯!
聊電影,講人生,朝華讀書與你相約,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