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困難,阻礙我們行動的是什么?
在成長或改變的路上,你是否曾經也有這樣的體驗;
痛下決心,今晚開始,就不再熬夜,可過了沒幾天,又舊病重演,依然熬著夜,下次還著說同樣的話,做著同樣的事……
有時你也會熱血沸騰地說,從明天起,開始健身,結果堅持了不到7天,行動就被擱淺,偶爾看到自己的健身計劃,趕緊收起來,不忍直視……
看了一本書、聽了一堂課或者打了一針雞血,于是腦洞大開,決定改變,順手還發(fā)了條朋友圈,努力遇見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結果到最后,只看見了一個更狗血的自己。
… …
知識付費時代,不少人學了很多東西,卻做不出來;或者干脆沒有去做,只是學完后收藏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困難,阻礙我們的東西可能很多很多,不過,我們并不缺乏方法,而是缺行動。
這些我們都知道,但是有沒有人再多問一句——在認知和行動之間,缺乏的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有些人會拿到方法就能用,而且用得很好,而有些人就是束之高閣?
知道卻做不到,聽聽管理大師怎么說
有人說,知道做不到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行動力不夠,一個是理解力不夠。
原來我們總覺得,知道了,下一步就是去做,做不好,要不就是理解不到位的問題,要不就是你執(zhí)行的不夠徹底的問題。
不過,《知道做到》這本書的作者肯·布蘭佳、保羅·梅耶和迪克·盧赫,肯·布蘭佳是和彼得·德魯克齊名的管理大師,是《一分鐘經理人》的合著者。
在《知道做到》這本書中講述了我們知道卻無法做到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信息超載。
對于那些只接觸過一次的信息,我們通常只能記住其中一小部分。要想真正了解一個領域,我們必須透徹的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觸大量信息。
第二個原因:消極過濾,
由于在年少時并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所以我們開始對自己和其他人產生懷疑。
自我懷疑讓我們開始對所有的信息進行過濾,無論是從圖書、錄音、視頻、培訓班中獲取的信息,還是從談話中獲取的信息。
在過濾的過程中,由于我們會猶豫不決,會封閉自己的觀念,讓自己帶有先入之見和批判的心態(tài),甚至會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所有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形成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
第三個原因:缺少跟進
接觸了新事物之后,如果我們沒有制定一個跟進計劃,我們很快就會恢復舊習慣。
成功人士總是非??释麑W習,并且會制定一份相應的跟進計劃。你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行動當中。要想真正看到自己進步,我們必須制定一份能夠為自己爭取到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并幫助自己培養(yǎng)強大的責任感的跟進計劃。
還有其它的答案嗎?
知道卻做不到,聽聽心理學家怎么說
早在1977年,心理學大師班杜拉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發(fā)現一些人雖然很清楚知道該做什么,但在行為表現上卻并不理想。
班杜拉認為,人們對其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簡單地說,就是在某一個領域里的自信。
班杜拉發(fā)現自我效能感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
?親歷的成敗經驗 :
親歷的成敗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讓人信心滿滿。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使人喪失信心。
現在很多人對學習失去信心,其實主要就是在學習的路上一直是信心不足的。
所以,想提高一個人自我效能感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刻意創(chuàng)造機會讓自己有一個好的開始,多增加成功的經驗。
?替代性經驗 :
看別人的行為和結果,獲得關于自我可能性的認識。
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獲得成功時,能夠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斷,增強自信;相反,當看到與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雖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遭失敗時,他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我們用成功人士的演講、課程、書籍……都是希望可以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讓自己少走一彎路。
?社會說服 :
就是身邊其他個體的勸阻和說服。他人的說服力在降低自信方面的效能,遠遠比提高自信方面大。
比如一個減肥的朋友,每次當她要下定決心不參加聚餐時,身邊的朋友會調侃道:減啥減,看你瘦的,或是說支持你,吃了這頓飯再開始……
為什么常常失敗,其實最大的原因是,自制力太差,誘惑太多,太難忍不住了。
?情緒和生理的影響 :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與生理狀態(tài)也會影響自信。
一個人生病、疲勞、情緒低落的時候,最容易有自我效能降低的感覺。
同樣,看勵志電影、看雞湯文都是從情緒方面來提升自信。
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是喊出來的,它需要同時從這4個方面共同努力,第一個是成就事件,第二個是替代經驗,第三個是社會說服,第四個是優(yōu)良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
知道卻做不到,我想,可以把管理大師和心理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放在一起。
對自己要提升自我效能感,對外要小心信息超載,消極過濾,及時跟進和復盤。
這就是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要給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