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封到鄭州的鄭——開大道上有一個地方叫官渡,據(jù)說這里就是三國時期曹操以兩萬人馬打敗袁紹十萬大軍的古戰(zhàn)場?!霸芄俣芍畱?zhàn)”是我國古代戰(zhàn)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千百年來,它那叱咤風云的人物、蕩氣回腸的故事一直在我國民間廣泛傳送。那是在東漢末年,豪強割據(jù),占有冀州、青州、并州且具有北方最大勢力的袁紹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急于滅曹稱帝,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親率大軍南下攻打許都,曹操被迫在中牟官渡筑壘備戰(zhàn)。次年二月,袁紹軍攻占黎陽(今??h境),南渡黃河圍攻白馬坡(今滑縣境),曹操采用荀攸“聲東擊西”的計謀,派兵至延津黃河渡口假裝渡河,迫使袁紹分兵阻截,曹操乘機揮軍東擊,斬袁紹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隨后又偽裝潰逃,設伏誘敵深入,在延津南誅袁紹大獎文丑。(關云長之功)八月,兩軍對歭于官渡,袁軍在營內堆筑土山,用強弩射擊曹營;曹軍在營內造霹靂車,發(fā)石摧毀袁營高壘。袁軍又挖地道攻打曹營,曹軍則挖壕引水相拒,戰(zhàn)斗異常激烈。十月,袁紹派大將淳于瓊押運糧車萬余輛,屯于袁軍大營后40里的烏巢(今封丘縣西)。監(jiān)軍沮授建議增派兵力守護,謀臣許攸建議分兵襲許(許都),都被袁紹拒絕。許攸憤而降曹,把袁紹的底細全給曹操說了,并獻計偷襲烏巢。曹操讓曹洪堅守大營,自率五千騎兵夜襲烏巢,圍困淳于瓊軍,放火燒了糧囤。袁紹得知烏巢被襲,不聽張郃派重兵解圍的建議,僅派小股部隊往救,仍讓大將高覽繼續(xù)以主力攻擊官渡曹營,結果讓曹操先破守軍,再敗援兵,大將淳于瓊也在熊熊大火中山喪了命。這邊袁紹軍心動搖、內訌頻起,張郃高覽見大勢已去,紛紛投奔了曹軍。曹操乘勢發(fā)起進攻,大獲全勝。袁紹與其子袁譚僅帶800余騎渡黃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這一仗成全了曹操,曹由漢相而魏王,也成全了曹家父子,曹丕后來在魏、蜀、吳“三分天下”中搖身一變成了魏文帝!
官渡古戰(zhàn)場尋跡——《官渡橋》
也無官渡也無橋, 化作煙霧柳千條。
若問其名還似昨, 空存其名到今朝。
這首詩是民國初年中牟才女周淑君題《官渡橋》的感慨。如今官渡橋早已湮滅了(黃水泛濫),當年兩軍對壘的場景,只能從這里的一些村名中想見了,官渡橋是曹軍的屯兵處,與袁軍的前沿陣地——林柜坡——相距僅二里之遙,中間還隔著一個村子。后來曹軍以水代軍擊潰袁軍,林柜坡便改名為水潰村。中間那個村子,因整日你掙我奪、殺聲震天,則取名叫逐鹿營。官渡橋村西北的草料場村,是當年曹操存放糧草的地方。官渡橋村東北的霍莊村,有一座荒土崗叫袁紹崗,相傳是袁紹的屯兵處。賈魯河北岸,那一大片莊稼地正是官渡之戰(zhàn)時魏武破袁的地方,名曰曹公臺,早年這里還有臺敦、營壘,后來都被黃水沖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