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門頭溝區(qū)窯神廟-圈門-龍鳳坡-桑峪梁-定都峰-趙家洼-滑石道??總結:徒步距離大約11公里左右,總爬升500米左右
??交通:可免費停車至圈門或窯神廟,也可公交到達。
??用時:老驢用時大約3小時,小白親子用時約5小時。
??軌跡:可使用兩步路搜索江湖強哥下載離線地圖按軌跡行走,岔路口較多,避免迷路。
門頭溝區(qū)屬于太行山余脈,地處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之處,高山連綿不斷,溝谷綿長深邃,高山峻嶺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萬山之中蜿蜒的古山道是溝通北京與朔漠的要道。在歷史上,這里地處漢族聚居區(qū)的北隅,北方少數(shù)民族游牧生活區(qū)的南限,兩種不同的社會文明交會于此,戰(zhàn)爭成為文明相互碰撞的一大產(chǎn)物,境內(nèi)山地廣袤,綿延的山嶺、曲折的溝壑、茂密的森林、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都是支撐戰(zhàn)爭活動的重要條件。沿河口、房良口、龍門口等一處處天險隘口,可戰(zhàn)可守又獨當一面。明朝時,都城北京長期受到蒙古威脅,在京西山區(qū)修建了內(nèi)長城,在每條山路的關鍵部位修建了關城,駐軍把守,作為保護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線,當時門頭口村也建有一座扼守古玉河大道咽喉的關城;入清之后,長城內(nèi)外一統(tǒng),京城西部的關城失去了軍事作用,關城的城臺上修建起了廟宇,逐漸演變成過街樓;玉河古道從關城下面通過,而關城的門洞又是拱券形的,所以人們就把這座建筑稱為“券門”,依諧音叫作“圈門”。以過街樓為界,這條溝谷分成了兩部分,過街樓以西稱為“門頭溝”,意思是“圈門前頭的溝谷”;從橫嶺到大峪村有一條東西向長達11千米的溝谷,北面是九龍山,南面是南大梁,唐末修建的玉河古道即沿著這條溝谷向西,通往門頭溝區(qū)腹地的齋堂川,遠行山西及內(nèi)蒙古?,F(xiàn)在的門頭口村是這條溝谷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從窯神廟公園集合出發(fā)。窯神是煤窯之神,也稱窯王爺,舊稱主宰磚瓦窯的神靈。中國民間信仰之一。一年的臘月十八日是窯神(保佑煤窯平安的神靈)的生日,也是祭奠窯神的節(jié)日。圈門旁邊有一座北京唯一的“窯神廟”,坐落于門頭溝河畔,依山傍水,著名的京西古道從它的身邊蜿蜒穿過。年代久遠的“窯神廟”,其始建年代不詳,曾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今“窯神廟”為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所存。廟宇座北朝南,它由山門,大殿,廂房,后院組成。山門有一石匾“古剎窯神廟”,千百年來,它見證了“窯神廟”的歷史與滄桑。由于京西地區(qū)盛產(chǎn)煤炭,所以,“窯神廟”在京西煤礦開釆業(yè)中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圈門橫跨在門頭溝上,這條溝是橫嶺至大峪的泄水溝。圈門過街樓上供奉著文昌帝君、關帝和藥王孫思邈。京西古道自西向東穿過了過街樓的“券洞”就算進入了通往北京的大路,所以人們就把這稱為門頭溝之門,門頭溝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橋下的黑河溝現(xiàn)已整飭一新,溝中多壘壩積水,形成了一個秀美的溝渠流域風景區(qū)。門頭溝又稱作黑河溝, 它發(fā)源于官廳煤礦西部山區(qū),由南向東北流經(jīng)西店、東店、寬街、北京礦務局門頭溝煤礦等地,在七棵樹南折向東,匯入永定河,是門頭溝新城境內(nèi)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河流,全長10.45公里。順溝前行至龍鳳坡村口,左轉(zhuǎn)上行至門潭古道(門頭口村-潭柘寺的古香道)。
行至桑峪梁埡口,左轉(zhuǎn)前往定都峰、定都閣!
定都峰又名牛心山、牛心坨、瓜槽尖、裂峰坨、望都峰、獅山,位于門頭溝區(qū)潭柘鎮(zhèn)、永定鎮(zhèn)、龍泉鎮(zhèn)三鎮(zhèn)交界點,是絕石梁-馬鞍山大梁上一個突出的、幾乎是三角形的山峰,登高遠眺可縱覽整個北京城。定都峰四周群山綿延逶迤,峻嶺疊嶂,山峰上巨石嶙峋,峰頂陡峭高懸,素有“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和 “京西觀景第一峰”的美稱。傳說姚廣孝曾登頂定都峰,堪測地形再建北京,此后該山被稱為定都峰。知名的定都閣就在峰頂。定都峰恰巧處于長安街西沿線的盡頭,是傳說“燕王喜登定都峰,劉伯溫一夜定京城”之所在地。明成祖朱棣登此山后曾感嘆:“此峰之位觀景之妙,無二可代,真乃天賜也!”。后有傳說燕王朱棣從這里定都北京城,故而改名為“定都峰”。一天行程結束,感悟:去的地方多了,就會走出地域的偏見;見的人多了,就會走出身份的偏見;讀的書多了,就會走出時代的偏見。終其一生,見天地見眾生才能見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