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史料及出土,考證得出如下幾個王朝的遺址所在:
①(唐)堯王城·武漢盤龍城遺址 →②(虞)舜王城·郫城(杜鵑城)遺址 →③(蜀)禹王城·魚鳧城遺址 →④(早)夏王城·三星堆遺址 →⑤(早)殷王城·殷墟遺址
目前尚未對②“郫城遺址”、③“魚鳧城遺址”進行深入的考古發(fā)掘,地下資料知之甚少,僅從文獻、民俗、風俗、地理、生態(tài)、古跡、傳說等中窺得大概,故在此僅提及而不細表。
本文將要探索的是目前已發(fā)掘的三個王朝都城和其對應(yīng)的遺址,平面示意圖如下:
上:唐堯王城——武漢盤龍城遺址;
中:夏早期王城——三星堆遺址;
下:殷早期王城——殷墟遺址,包含殷墟小屯M5號、花園莊M54號遺址在內(nèi)。
通過三個王城遺址的比對,再結(jié)合歷史文獻,可以證實或推測出如下信息:
(一)古代王城都是既經(jīng)“規(guī)劃”又有“傳承”。
① 總體朝向——坐北朝南(即面陽、背陰,古人把“南”面稱“陽”面;“北”面稱“陰”面)。無論是本文所說的這三個,還是之后有史可查的其它王朝,王城的建設(shè)朝向一概沿用“坐北朝南”這種古老的傳承。
② 王城背面——位北、靠水(河、湖、江等)。古人逐水而居,選擇把王城建在河的南岸,背靠江河,既起防御作用,又使生活、交通、運輸?shù)雀颖憷ü糯摹八贰毕喈斢谖覀兘裉斓摹案咚俾贰保?/p>
③ 王城正面——朝南。王城正門開在南城墻,“向南”是古人的溯源方式之一,指上古帝王、上古之事、上古文明等由“南”而來。
古,是一個傳承數(shù)千年且字形一直未變的古老文字,這個字的本義就隱含了文明的起源和指向。
什么是“古”?
《說文解字》將“古”釋為:“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p>
古由“十”+“口”組合而成,其中“十”為“東西南北”指向,“口”位于“十”的下方,即“南”方,故“古”字本義即——由南方之口所傳之言、所傳之事、所傳之人……皆為“古”。
另經(jīng)深入考察,可知南方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是王文明和歷史傳承的源頭。中國各地出土的許許多多未解文物,其實都可以回溯到南方找其起源故事。
例如:陜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盆”、 河南省汝州市閻村遺址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紅山文化遺址的“馬蹄形玉器”等。(如下圖,詳文請搜索、參閱本人已發(fā)布的相關(guān)文章。)
④王城形狀——建筑地形大致呈“方”形,這始于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王文明是一統(tǒng)天下的文明,王擁有的領(lǐng)土是天下四方之土,故王城采用地之“方”形。
⑤ 修建宗廟——古代王城不止修建有宮殿(帝王生活與工作的地方),宗廟(祖先神靈的寄居地及后人祭拜之場所)也是王城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二)宗廟建設(shè)的傳承、變化和發(fā)展
(1)唐堯王城——武漢盤龍城遺址
根據(jù)已發(fā)掘的李家嘴M2號墓出土資料,例如墓坑的位置、規(guī)模、布局(二層臺、腰坑、人/犬骨所在位置等),遺物的數(shù)量、等級,出土銅鉞(堯天子鉞)的形制、紋飾等,可推測出M2號遺址并非墓,而是王子廟(堯子之廟)的“廟坑”部分。
廟由兩部分組成——
地上建廟堂用于祭拜,這部分已無遺存;
地下設(shè)“廟坑”用于安置廟靈及陳列紀念物。
所以考古出土的所謂M2號墓,其實是王子廟“廟坑”遺存。
根據(jù)古代王城的建設(shè)和規(guī)劃,再參考李家嘴等地的出土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盤龍城(堯王城)遺址區(qū)內(nèi),會有堯所建的天子宗廟(位于宮殿區(qū)的前方),而宗廟地下,亦應(yīng)有“廟坑”遺存才是。
(2)夏早期王城——三星堆遺址
(3)殷早期王城——殷墟遺址
殷王城的格局,同樣遵循歷史傳承下來的“前廟后殿”、“前朝后寢”,即朝殿前方為宗廟,后方為寢殿(宗廟→朝殿→寢殿)的建設(shè)理念。
殷墟王城遺址可劃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宗廟區(qū),位于王城南部(前方);
第二部分:宮殿區(qū),位于王城北部(后方)。
現(xiàn)主要探索的是殷王朝的宗廟區(qū)。
古宗法制度有——“天子七廟”之說(即王者有建七廟的資格),七廟分別為:四親廟、二祧廟、始祖廟(即“親廟”四座、“祧廟”二座、“始祖廟”一座,共七座)。
“四親”指——父、祖、曾祖、高祖;
“二祧”指——高祖之父、高祖之祖父;
“始祖”指——“炎黃”二脈、歸屬其一。
華夏文明自稱“炎黃子孫”,即血緣傳承于炎帝一脈或黃帝一脈,所以當古人追溯自己血脈歸屬的根源時,要么說屬于炎帝一脈,要么說屬于黃帝一脈。故上述“始祖”中的“始”指的是——所屬血脈之開始,即炎帝、黃帝二者之一。
由出土資料結(jié)合文獻傳承推測,殷·履(湯)王天下,所修建的“天子七廟”分別為——
四親廟:[父·癸]廟→[祖·冥]廟→[曾祖·相土]廟→[高祖·契]廟;
二祧廟:[契父·帝嚳(/辛妃)]廟→[契祖父·少昊]廟
始祖廟:[血脈始祖·黃帝(/戊妃)]廟
根據(jù)殷墟遺址發(fā)掘出土的幾座宗廟(又稱“重屋”)遺存(遺跡、遺物、銘文等),結(jié)合文獻記錄,可證實或推測出一部分殷宗廟史。
1、殷王城一期:湯(履)修建的天子廟
① 小屯M5號宗廟遺址
小屯M5號遺址(即目前被誤認的“婦好墓”)實際上是湯王(殷履)所建天子七廟中的“祧廟”之一·辛妃廟遺址(“重屋”地下部分;“辛妃”指高辛·帝嚳與辛妃·簡狄)。
有娀氏女簡狄,為母系氏族首領(lǐng),與東夷氏首領(lǐng)嚳婚配,不但助其取得王業(yè),還與之生育殷始祖·契……簡狄利用其母族力量匡助殷·契建功立業(yè),也為日后殷·履(湯)奪取王業(yè)奠定堅實基礎(chǔ)。
簡狄不僅是殷人一族的源出之母(殷宗母),還是殷王業(yè)的有功之人……故對殷人來說,簡狄的地位極其尊貴,以至殷履(湯)王天下后,修建天子宗廟,以宗母簡狄為祧廟之主(即以辛妃簡狄為主、辛帝嚳為次)。
祭法曰“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禘,即“祭祀鼻祖”之意。祭法中“禘嚳”、“祖契”意指嚳是殷族的鼻祖、契是殷族的始祖。
按“殷人'禘’嚳”的禮法,履(湯)建天子七廟,“嚳(/妃·簡狄)”為所“禘”之對象,故“辛妃廟”的廟址,設(shè)在最靠近宮殿區(qū)之處(位置如圖所示)。
該遺址出土有“司辛妃”鼎(當前錯釋為“司母辛/后母辛”鼎),釋意“伺辛、伺妃”之鼎。辛,“十天干”之一,為帝嚳廟號“高辛”之“辛”。
② 花園莊M54號遺址
該遺址實為湯王“祖廟”·冥廟遺址(“重屋”地下部分)。
冥為殷人六世祖,是殷人王業(yè)的重大貢獻者,是祭法“禘嚳而'郊’冥”中所“郊”之人,即被殷人列為“郊祭”的對象。
殷人視冥與天帝、日、月、星辰同輝,祭祀他就如同到郊外迎送重要人物一般,所以其廟址設(shè)在距離宮殿區(qū)最遠的城郊處(位置如圖所示)。
該遺址出土銅鉞,上刻銘文“冥方”(當前錯釋為“亞長”),釋意“殷冥有方”。
(詳解請搜索、參閱已發(fā)布的《殷墟“花園莊M54號墓”與殷墟“王城遺址”探索》一文)
③ 湯王“高祖廟”·契廟遺址
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
契為殷人高祖(殷始祖/遠祖),是殷族最早的有“方”(方土)之人,是“宅殷”(殷宅)的建設(shè)者,是殷人最崇拜的“開國者”,是祭法“殷人'祖’契而宗湯”中所“祖”之人……故其廟址應(yīng)設(shè)在宗廟區(qū)的正中位置(推測大概位于“殷墟王城遺址平面圖”虛線②處)。
④武官村M260號遺址
為湯王“始祖廟”·黃帝廟遺址(“重屋”地下部分)。
殷人的血脈始祖(根祖)為黃帝,殷人尚北,故黃帝廟位于殷王陵區(qū)與王城遺址區(qū)之間,寓黃帝為殷之根祖(源)。
該遺址出土“司戊妃”鼎(當前錯釋為“司母戊/后母戊”鼎),釋意“伺戊、伺妃”之鼎。戊,“十天干”之一,為黃帝廟號。
2、殷王城二期:(湯之后)某殷王修建天子廟中的“宗”·履(湯)廟
①郭家莊M160號遺址
該遺址是履(湯)之后某殷王所修建的天子廟之一,是祭法“祖契而'宗’湯”中殷人所“宗”之“湯”(履)廟。
出土器物上刻“宗履”(當前被錯釋為“亞址”)和“殷履”銘文,這是郭家莊M160號遺址為湯廟的證據(jù)之一。
(三)總結(jié)歸納
1、在王城區(qū)內(nèi)建天子宗廟的做法,數(shù)千年前就有,且一直傳承。
2、宗廟建筑——(地)上有廟堂(后人祭拜祖先的場所),(地)下有廟坑(安置祖靈和陳列紀念物的地方)。
廟堂為地面建筑,處于“暴露”狀態(tài),受時間、環(huán)境、人為等因素影響而難以保存,故今天的我們根本難以得見那些“歷史悠久”的廟堂遺存。
廟坑藏于地下,既封閉又隱秘,屬“秘而不宣”之處,又因為廟坑有別于墓(例如廟坑沒有墓道,周圍卻有建筑基址),故常被盜墓者忽略或因誤認而錯過,有幸得以保存……。
直到被今人發(fā)現(xiàn)并進行考古發(fā)掘,才有望通過這些廟坑還原其所對應(yīng)的“部分”歷史。
3、堯王城(盤龍城遺址)里有堯建的宗廟,夏王城(三星堆遺址)里有夏王建的宗廟,殷王城(殷墟遺址)里有殷王建的宗廟;概況如下:
① 盤龍城遺址區(qū)
A、遺址區(qū)內(nèi)
宮殿區(qū)位于王城北端,宗廟區(qū)位于南端、宮殿區(qū)的前方。堯建的天子廟,若“廟坑”不被盜擾,則“廟坑”遺存應(yīng)該會有炎帝、帝嚳崇拜。
B、遺址區(qū)外
盤龍城遺址區(qū)外,李家嘴M2號墓,為(堯)王子廟的“廟坑”遺存。
② 三星堆遺址區(qū)
A、“廟堂”器物填埋坑
1-8號坑是后羿、寒浞篡夏后所焚燒、破壞和掩埋的夏早期神廟(宗廟)“廟堂”遺存。
暴露在外、人所共知、肉眼可見的廟堂及里面的物品,一旦被敵對者控制,就很容易遭到破壞,他們把——
能燒毀的,付之一炬將其化為灰燼;
不能燒毀的,如數(shù)量眾多、體量巨大又含有神秘色彩的金屬宗教制品(先帝像、禮器、神物、圣品等),則通過打砸、損壞、焚化、鎮(zhèn)靈、掩埋等方式來藏蹤滅跡;
這就是1-8號“坑”遺存的來源。
B、“廟坑”遺存
藏于地下、隱秘不為外人知的廟坑,大概率會得以幸存……故推測在1-8號“坑”的附近(因為“就近掩埋”才是最佳選擇),還會有真正的神廟(宗廟)“廟坑”遺存。
若“廟坑”不曾被盜擾(或被篡夏者破壞),則出土的遺物肯定呈相對完整、陳列有序狀態(tài),而不會像1-8號坑那樣遺物都被人為損壞、焚燒過。
這也是“廟坑”跟“填埋坑”(1-8號坑)的區(qū)別點。
假如,“廟坑”遺存再現(xiàn),屆時世人將看到相對完整、全面的夏早期神廟(宗廟)遺存——【廟堂(1-8號坑)+ 廟坑(1-8號坑附近)】,讓全世界目睹夏王朝神廟(宗廟)輝煌重現(xiàn)!
C、王朝宮殿
根據(jù)古代所傳承的“坐北朝南”、“前廟后殿”并按中軸線布局的王城規(guī)劃,得出三星堆遺址即夏早期王朝宮殿區(qū),當位于城北【青關(guān)山】高臺地帶(如圖所示),在這片區(qū)域甚至有機會找到文字以及王城宮殿制式結(jié)構(gòu)。
③ 殷墟遺址
殷墟小屯M5號(“婦好墓”)、花園莊M54號、武官村M260號,是殷首王湯(履)所建的天子廟“廟坑”遺存。
殷人宗廟“廟坑”特征為:
在地面之下,呈長方形豎穴,穴坑深度大概7—8米;
無墓道,有夯土二層臺;
廟坑四周由木板搭建成木屋(屋的高度在2米之內(nèi)),木屋中央放置一口木箱,內(nèi)裝祖靈(代表物、象征物或廟主遺骸一兩塊)及小巧珍貴之物;大型禮器、紀念物品等通常陳列在木箱外、屋內(nèi)四周;
坑內(nèi)禮器,有的呈對,有的落單,這也是廟與墓的區(qū)別之一,因為廟坑內(nèi)有些“單器”是祖先遺留下來的紀念物;
無廟主尸骨(特例如花園莊M54號“殷冥/冥王”除外),卻有守護人、守護犬尸骨,且按“守護”(上、下、四周)的位置擺放(這點也有別于墓葬中常見的對殉人及殉畜的安排);
廟坑附近常發(fā)現(xiàn)有建筑基址(這意味著上面還有地面建筑,如:祭拜用的廟堂,或廟堂內(nèi)放置祖先塑像的神龕、供臺之類的建筑);
……。
當前考古,常把“廟坑”誤認為“墓”,把在廟坑內(nèi)建造的“木屋”和屋中的“木箱”,誤認為是墓的“槨”和“棺”,把守護人、守護犬誤認為殉人、殉犬……從而難以通過考古覓得歷史真相。
綜上,從堯王城、夏王城、殷王城“宗廟”(廟坑)遺址出土情況分析,北方的廟坑,要比南、西南的廟坑埋藏得深,這可能跟地理、氣候等環(huán)境因素有關(guān);另,唐堯到早夏時期,廟坑出土的器物,似乎都未刻銘文,而到殷王朝時期才盛行。
(四)知識延展
【野犬 → 家犬 → 守護犬 → 鎮(zhèn)墓獸】的起源、傳承與變化:
古人將野犬(狼)馴化成家犬,最初主要用于狩獵和看家護院。
犬機智靈活,嗅覺、聽覺靈敏,領(lǐng)地意識強又忠心護主,時刻保持警覺狀態(tài),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獵物或外來侵入,然后通過吼叫警示主人或震懾敵人/獵物,同時勇猛無畏地沖上去戰(zhàn)斗……。
于是古人修建宗廟時,為防地下“廟坑”的祖靈或財寶,遭受外界的侵擾,便殉以人、犬來防守三界、護衛(wèi)四周,這正是出土的人、犬骨位于填土層、二層臺、腰坑等位置的原因!
到周朝中、后期,殘暴、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逐漸被大眾抵制和抨擊,于是“始作俑者”開始制俑(由木、陶等材質(zhì)做成的人偶、人像,亦稱“偶像”)以代活人(活物)進行殉葬。
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墓,俑出現(xiàn)漸多,秦漢至隋唐時期盛行,至北宋以后逐漸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時期。
宗廟“廟坑”守護人、守護犬和后來的“鎮(zhèn)墓俑”(鎮(zhèn)墓獸/武士俑/天王俑)實為“異曲同工”,都是被賦予守護、看護、防護之意。
守護犬到鎮(zhèn)墓獸的演變,是人們通過融合、夸張、擬人、神化……的手法,將犬只按自己的需求不斷進行“重塑”,最后得到“理想”中“神獸”的模樣。
過程如:
給犬賦予人的神態(tài)(或肅或怒或兇);
給犬安上堅硬或螺旋狀的尖角(打架、鉆地用);
給犬換上“順風耳”(聽力更上一層樓);
給犬裝上翅膀(飛得又高又快);
給犬換上馬蹄(陸地上奔跑如飛);
給犬換成利爪(抓捕獵物、襲擊敵人更高效);
……
總之,本就為捕獵、看護、守護而生的犬只,被人賦予更多的“武器”后,就變成了能“飛天遁地”,集防守、攻擊、搏殺于一身的墓地鎮(zhèn)壓、守護“神獸”。
所以說,其實“神話”就是“神化”事物,是實際存在的“原型”(本體),經(jīng)人類神奇化的思維“加工”(包裝)后所形成的產(chǎn)物(理想化的產(chǎn)品)。
所以,刨去“包裝”,會剩下“本體”,而鎮(zhèn)墓獸的“本體”就是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