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視頻制作者:付佳卓
讀《我與地壇》有感
2021級1班 馬瀟哲
說起史鐵生,想必都會想起那個因腿疾,而坐在輪椅上的作家吧。我以前曾讀過他的散文《秋天的還念》,讀過后我久久不能平靜。今天讀了他那《我與地壇》更加為此感動。
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不一樣。史鐵生在人生本該輝煌之時卻失去了雙腿,這對誰來說都是重大打擊,特別是他那得了重病的母親。面對種種困難,他開始在筆尖上行走。不幸的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母親也離開了他。你以為他會輕易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相反,他卻像那海燕一樣不怕風雪,搏擊長空。
《我與地壇》寫的便是他在母親去世后對母親的懷念,我覺得更多的是自己深深的自責。如果不是因為自己任性,母親或許早就得到了治療,或許母親便不會早早離他而去。而現(xiàn)在一切都晚了。
母愛或許有些抽象,但毫無疑問它是永遠存在的,無時無刻不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史鐵生的母親在兒子最困難時,強忍痛苦,飽受折磨,但她還是愛著自己的兒子,即使兒子去那地壇也不會打擾兒子,因為她明白,兒子以后路還長,可自己卻時日不多了.....她要在這生命的盡頭,陪著兒子走過至暗時刻。
這些文字透露出史鐵生對母親深沉的懷念,也是對偉大母愛的贊美。
史鐵生先生的一些話久久回蕩在我的耳畔:“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動”,“太陽就是太陽,如果你學會了感動,太陽便富有光滑和溫暖了。”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朋友,您說呢?
要為活著找個充分的理由
2021級2班 佘賀林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tài)發(fā)出的感悟和思索。史鐵生不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還思考著自己親人所受的痛。
時間能證明一切,他起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之中。慢慢地,他感知到了母親的對自己的擔憂,其實就是愛。他活下去的充分理由是什么?我想:應該也有為他母親而活的成分吧。
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同天底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我的母親在默默付出著,但有時還要承受著不懂事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的痛苦。我應該慶幸母親還不算年老,我有及早醒悟,不至于以后悔莫及。因此我要感謝史鐵生先生的這篇文章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有一個問題。
人為什么活著?人生就是這么無聊而又荒繆的存在。其實每個人并不知道準確的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對于史鐵生先生,我無比尊敬,閱讀他的作品就好像閱讀他本人。
身殘的史鐵生,開始并沒有志堅。曾千方百計想要自殺的他,不會想到今天獲得如此多的認可。之所以能夠活下去,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之后他選擇了寫作,換種說法,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之路的,可他卻因此走了很遠。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身殘志不殘,身殘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之路。
史鐵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一個人的人生不同,自然活著的理由也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奮斗的目標,在找到自己活著的理由之后,為之去奮斗。
為了生活,好好活著,人生從來沒有平坦的路,只有認真走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