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我的家鄉(xiāng),河北。它是我國古老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集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等地貌于一身,擁有豐富的史跡文明和璀璨文化。生于斯、長于斯,從小在河北這片傳統(tǒng)文化濃郁的土地孕育下,讓我十分熱愛傳統(tǒng)文化。然而,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讓許多人將“國學”真正的內(nèi)涵扭曲了!
在我身邊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關乎國學、關乎傳統(tǒng)文化、關乎教育,我覺得有必要表達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去年十月份的時候,親戚帶了他在“國學班”認識的朋友(不妨叫他“王先生”)來我家做客。在跟他們聊天的過程當中,王先生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當下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的痛惜之情,甚至說到現(xiàn)代學校教的知識大都是扯淡,還例舉了古代一個十歲的學童都能完爆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感失去本土文化的國人是多么悲哀可憐......
最令我震驚的是,王先生不送他的孩子去學校上學,而是讓他們?nèi)プx國學班,而所謂的“國學班”學的都是《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二十四孝》、《論語》之類的,但想到國學班把《弟子規(guī)》跟《論語》放在一起,我就感到十分糟心,雖然說兩者都是封建主義制度下的產(chǎn)物,但《論語》的文學性是《弟子規(guī)》無法比擬的。他的孩子每天早上六點就要起來“灑掃庭除”,還要作揖行禮,他問我知不知道某某某(他口中的國學大師),說是很知名,在山東開了個國學班,還推薦我把孩子送過去讀,我婉拒了他。
自從國學風吹起來之后,漸漸被人熟知、頻繁出現(xiàn)的是什么?是畫在墻上的二十四孝圖、是走進課堂的弟子規(guī)、是非法辦學的女德班……
這不是什么國學,這是過去兩千多年的陳舊社會體系與舊道德。與國學(中國學問)沒半毛錢關系。
如果這是國學,是文化,是傳統(tǒng),是民族凝聚力,那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印度的國學、文化、傳統(tǒng) 、民族凝聚力。印度人民需要加以保存,發(fā)揚光大的。你覺得印度人民需不需要它們,那么中國人民也是一樣。
新中國為什么冠以“新”,正是因為他打破了這亂七八糟的鎖鏈和糟粕!
你們可以觀察非常推崇國學的那批人,他們嘴里的國學是什么?最高不會超過《二十四孝》和《論語》,你和他們討論國學,他們多半和你談上下綱常、孝順、賢淑。你和他談談諸子百家的主張、代表作、歷史影響,或者詩詞歌賦的流派、特點,或者中國的古代重大政策的變動、背景及后世影響,不支支吾吾的沒幾個。
國學對他們來說,是一張面目模糊的形象,他們從來不曾深入了解過中國文化,他們對中國文化也從不感興趣。他們真正的感興趣的,是他們幻想中的社會:一個尊卑井然,上下有序,人人有禮的美好社會。
他們代入到這個社會中幻想時,自己從來不是卑下的一方,他們是父父子子中的父,他們是男尊女卑中的男。而且他們從來也不考慮卑下的一方受到不公的待遇怎么辦,他們只會說,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女人做得好男人不會拋棄你的。而且注意觀察生活的人會發(fā)現(xiàn),他們處于尊卑雙重身份時,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別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某人的子女如果以某人對待父母的待遇同樣來對待某人,某人多半認為自己做為子女是很合格的,但自己的子女多半是不夠合格的。
所以,什么國學,既與國無關,也與學無關。只有尊卑和駕馭欲有關。
真正的國學應該是包括中國古代的、、、、學、、以及、、、、、及、、等諸多方面。現(xiàn)“國學”概念產(chǎn)生于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并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jīng)學。
國學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而不是那些“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文化糟粕。所以,我反對的并不是國學,而是“偽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