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時候,東南亞一帶曾活躍著一支英勇的隊伍。這支隊名叫戚家軍,曾創(chuàng)下過十幾萬的斬首記錄。據(jù)說戚家軍的總兵力只有四千多人,原本只是一些普通的農(nóng)民和礦工。他們之所以能夠具備這樣強大的戰(zhàn)斗力,主要是因為他的領(lǐng)袖戚繼光。
這位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將軍,對那些經(jīng)常在大陸沿海燒殺搶掠的倭寇非常的痛恨。他曾說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又來侵犯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救援的時候,因為道路不通沒能及時趕到。事后他雖然沒有受到朝廷的懲罰,但是他自己卻非常的懊惱。
后來戚繼光在浙江當(dāng)官的時候,在金華和義烏這些地方招募了三千多人,用嚴(yán)格的軍法,把他們從烏合之眾訓(xùn)練成了一支強悍的軍隊。據(jù)說在戚家軍里,最常見的軍法就是死刑。臨陣詐稱疾病的斬首,臨陣拋棄武器的斬首。在戰(zhàn)場上士兵敢臨陣脫逃的話,隊長有權(quán)直接割掉他的耳朵,等回到營地之后公開處死。逃跑一個就殺掉一個,逃跑一對就殺掉一隊。
戚家軍不光打仗的時候嚴(yán)格,平時行軍的時候,也沒有松懈。無故脫離隊伍的人,直接會被割掉耳朵。大聲喧嘩的人,會被捆起來吊打四十。在戚家軍的隊伍除了統(tǒng)一的軍歌之外,根本就沒有什么可以娛樂的東西。如果有人偷懶的話,他隊伍里的名次很容易就會在例行考核中掉落下來,然后遭到軍法的捆打。
古往今來,凡事那些善于用兵的將領(lǐng),都會像戚繼光一樣,為自己的士卒制定一些非常嚴(yán)格的軍規(guī)。比如隋朝的時候,名將楊素領(lǐng)兵打仗的時候,總是會先派出幾百名士兵迎戰(zhàn),戰(zhàn)敗歸來后不論剩下多少人都會直接處死。因此他手下的士兵在打仗的時候,都抱著必死的決心,不論對方有多少人,他們都敢雄赳赳氣昂昂的沖殺過去。
戚繼光他們這樣高壓式的統(tǒng)軍方法,在士卒的心里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壓力。之所以沒有造成嘩變,主要是因為他們給了士兵們足夠的期望。比如楊素會時常記錄自己手下士卒的功勞,不論大小都會上報到皇帝那里論功行賞,跟著楊素行軍打仗的士卒,往往也能享受到比其他地方更好的待遇。
戚繼光也是這樣,每次收兵回來他都會統(tǒng)計戰(zhàn)果。斬殺一名倭寇,就會拿出三十兩的賞金。其中二十兩分給那些沖在前線打仗的,然后得到首級的再得二兩補貼。剩下的銀子會一次分給其他士兵,就連守在營地做飯的伙頭兵都能分到一點兒銀子。
除此之外,戚繼光還有一本乞普恩賞疏,每次征戰(zhàn)后都會呈遞到皇帝面前。如果沒有給士兵們爭取到足夠以跟功勞媲美的獎賞,他根本就不會安心的回來。據(jù)說在嘉靖、萬歷兩朝,戚繼光光在義烏提拔的高級武將就有140多位,底層武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人在戚繼光死后,仍在為明朝浴血奮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