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又名沙苑蒺藜,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的成熟種子。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和東北、西北地區(qū)。常生用或鹽水炒過用。
一、沙苑子的功效:
沙苑子味甘,溫。歸肝、腎經(jīng)。功效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其功效與菟絲子相似,而力量弱于菟絲子,而且無補脾止瀉作用。
常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遺精早泄,小便頻數(shù),遺尿,尿血,白帶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草衍義》:“補腎?!?/p>
《本草綱目》:“補腎,治腰痛泄精,虛損勞乏?!?/p>
《本草從新》:“補腎強陰,益精明目?!?/p>
《醫(yī)林纂要》:“堅腎水,瀉邪濕,去癥瘕痔瘺?!?/p>
《本草求原》:“治肺痿,腎冷,尿多,遺溺,明目,長肌肉。亦治肝腎風毒攻注?!?/p>
《本草備要》:“苦溫補腎,辛溫瀉肺氣而散肝風,益精明目。治虛勞腰痛,遺精帶下,咳逆肺痿,乳閉癥瘕,痔瘺陰?,腎、肝、肺三經(jīng)之病,催生墮胎?!?/p>
二、沙苑子的配伍應用:
1.用于腎虛腰痛、陽萎遺精、遺尿尿頻、白帶過多等證。沙苑子有補腎固精縮尿的功效。治腎虛腰痛,可單用本品。若治腎虛不固,遺精滑泄,常配伍芡實、蓮須、龍骨、牡蠣等,即金鎖固精丸。
2.用于目暗不明、頭暈目花。沙苑子尤善養(yǎng)肝明目,常配伍熟地、枸杞子、菊花、菟絲子等養(yǎng)肝明目之藥。
3.李可應用沙苑子經(jīng)驗。李可在治療白癜風的克白散方中,即以沙苑子為主藥。
李可克白散方:沙苑子750克,九制豨簽草500克,烏蛇肉250克,定風丹300克,三七100,藏紅花、烏賊骨、白藥子、蒼術、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克(制粉),每服5克,一日3次。
李可言:“余參酌古今論著,創(chuàng)制克白散,經(jīng)治多少皆愈。方中之沙苑子補益肝腎,從近代藥理研究得知,確是一味寶藥。含有多種稀有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助長發(fā)育抗衰老,抗癌??稍鰪妰?nèi)分泌激素的生成,增強新陳代謝。對一切整體失調(diào)類疾病,均有調(diào)補作者。”
三、沙苑子的用法用量:
沙苑子常入煎劑,也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十余克。
沙苑子又叫沙苑蒺藜,與今天的白蒺藜是兩種中藥,白蒺藜即刺蒺藜,應用時不要混淆。
汪昂言:“沙苑蒺藜色綠似腎,故補腎,炒用,亦可代茶飲;刺蒺藜三角有刺。風家宜刺蒺藜,補腎則沙苑者為優(yōu),余功略同?!?/p>
四、沙苑子的應用注意:
沙苑子為溫補固澀之品,故陰虛火旺及小便不利者忌服。
~
附藥:刺蒺藜的功效與應用
刺蒺藜又叫白蒺藜,為植物蒺藜的果實。因其小果外面有很多硬刺,故此得名。
刺蒺藜味苦、辛,平。歸肝經(jīng)。功效能平肝疏肝,祛風明目。其特點疏泄肝氣,善治肝郁。
常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jīng)》:“主惡血,破癥結(jié)積聚,喉痹,產(chǎn)難。久服長肌肉,明目?!?/p>
《別錄》:“治身體風癢,頭痛,小兒頭瘡,癰腫陰?。”
配伍應用:
1.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證。刺蒺藜有清肝潛陽之功,常配伍鉤藤、珍珠母、菊花等藥。
2.用于肝氣郁結(jié)之胸脅不舒、乳閉不通等證。刺蒺藜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常配伍柴胡、青皮、香附等藥。
3.用于風疹瘙癢。刺蒺藜擅長祛風止癢,常配伍蟬蛻、荊芥等藥。若與何首烏合用,即李可定風丹。以此方為基礎加味,可用于各種伴有瘙癢的皮膚類疾病,其中尤以治療各種皮膚頑癬的烏蛇榮皮湯最有代表性,值得學習。
《本草求真》:“宣散肝經(jīng)風邪,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并通身白癜搔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p>
4.用于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常配伍菊花、蔓荊子、決明子等,即白蒺藜散。
用法用量與注意:
刺蒺藜可入煎劑,也可做丸散。有書言其有小毒,故一般用量不宜過大,十余克即可。
臨癥應用,需與沙苑子區(qū)分。
《本草綱目》:“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后世補腎多用沙苑蒺藜?!?/p>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20.8.15傍晚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