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公眾號《第一個5年》(吳光于)
第一部分:由故事引發(fā)的兩個問題。
稻盛和夫與松下幸之助有一個關于水庫式經(jīng)營的故事流傳很廣,聽到松下幸之助說“那種辦法我也不知道,但我們必須要有不建水庫誓不罷休的決心。”后,稻盛和夫當時的感受是——“我受到似乎像電流擊穿身體似的大沖擊,既茫然若失又驚嘆不已。因為松下先生的話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真理。”
稻盛和夫為什么會感受到這樣大的沖擊呢?
他之所以能感受到這樣大的沖擊,一定是因為感知到了這句話背后蘊含的巨大價值,其他人沒有獲得這樣的啟發(fā),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這句話背后的巨大價值。
這里有兩個問題:
1、稻盛和夫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價值?
2、為什么其他人沒有感受到這種價值?
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活法》中關于這段經(jīng)歷的回憶:
世事不遂人愿----對于人生中發(fā)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難免這樣去看。但是,這正是因為你認為“世事不遂人愿”才招致的結果。就此而言,不如愿的人生其實也正是他心念而來的人生。
人生是思維所結的果實,這種想法已經(jīng)構成許多成功哲學的支柱。根據(jù)我自身的人生經(jīng)驗,我也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內(nèi)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
亦即,你能夠實現(xiàn)的,只能是你自己內(nèi)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nèi)心沒有渴望, 即使能夠實現(xiàn)的也實現(xiàn)不了。
換句話說,內(nèi)心的愿望和渴望就原樣地形成了現(xiàn)實中的人生。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該想想自己要這要做或那樣做,并愿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強烈、甚至粉身碎骨的熱情,這是最為重要的。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聽了松下幸之助的演講。當時松下先生并沒有像后來那樣被神化,我也不過是一個無名中小企業(yè)的經(jīng)營者。
松下先生在演講中講到有名的“水庫式經(jīng)營”。一旦下大雨,未建水庫的河流就會發(fā)大水、產(chǎn)生洪澇災害;而持續(xù)日曬,河流就會干,所以,建水庫蓄水,使水量不受天氣和環(huán)境的左右并始終保持一定的數(shù)量。經(jīng)營方面也一樣,景氣時更要為不景氣時作好儲備,應該保留一定的后備力量。
聽了這樣一番話以后,聚集著數(shù)百名中小企業(yè)家的會場里,不滿意意的聲音像波浪一樣傳播開來,但坐在后方席位上的我聽明白了。
“說些什么呢?不正因為沒有儲備,大家才每天揮汗如雨、惡戰(zhàn)苦斗的嗎?如果有儲備,那么,誰都不用這樣辛苦。我們想知道的是如何去建造這個水庫,而你再三強調(diào)水庫的重要性,又起什么作用呢?”
會場里到處都聽到這樣的牢騷或交頭接耳的聲音。演講終于結束,到了答疑時間,有個男士站起來不滿地提出質問:
“如果能夠進行水庫式經(jīng)營當然好,但是,現(xiàn)實上不能。若不能告訴我們怎么樣才能進行水庫式經(jīng)營的辦法,那還值得說嗎?”
對此質問,松下先生溫和的表情中露出一絲苦笑, 沉默了一會兒。
然后解釋道:“那種辦法我也不知道,但我們必須要有不建水庫誓不罷休的決心?!贝藭r,全場啞然失笑。幾乎所有的人都好像對松下先生不是答案的答案感到失望。
但是,我既沒有失笑也沒有失望。相反,我受到似乎像電流擊穿身體似的大沖擊,既茫然若失又驚嘆不已。因為松下先生的話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真理。
思考至關重要
“誓不罷休”----松下先生的話告訴了我“誓愿”的重要性。修建水庫的方法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地告訴他人如何做。但是,首先必須樹立信心修水庫,松下先生一定是想說信心是一切的開端。
也就是說,若沒有強烈的愿望,就“看不到”辦法,成功也就不會向我們靠近。首先需要有強烈的愿望,這很重要。
只有這樣,愿望才能成為新的起點,最終一定能夠成功。無論是誰,人生就如你內(nèi)心描繪的一張藍圖,而愿望就是一粒種子,是在人生這個庭院里生根、發(fā)枝、開花、結果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碰巧在松下先生的躊躇的嘟噥里感覺到時隱時現(xiàn)貫穿我們?nèi)松恼胬?,而且,在后來的實際人生中,我也把它作為真實的經(jīng)驗準則,學習它,掌握它。
但是,為了實現(xiàn)理想,只是一般的愿望是不行的。 “強烈的愿望”很重要。不是漠然地想“如果能夠那樣就好了”,這是不夠成熟的想法,而應該是抱有強烈的愿望,廢寢忘食地渴望著、思考著。全身上下從頭頂?shù)侥_尖都充溢著這個愿望,就好比是身上劃破后流出來的是“愿望”而不是血。
必須有強烈的愿望, 堅定不移的信念。 這是使事業(yè)成功的原動力。
具備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夠成功,有的以失敗告終。其差別是什么呢?
人們往往容易把原因歸結于命運、運氣,其實主要是因為愿望的大小、高度、深度、熱度的差別而造成的。
也許有人會搖頭認為這未免太樂觀了。但是,廢寢忘食地渴望、思考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行為。你必須持續(xù)擁有強烈的愿望,并不知不覺地把它滲透到潛意識里去。
無論是企業(yè)經(jīng)營還是開展新的事業(yè)或開發(fā)新產(chǎn)品,很多人頭腦思考的結果首先是沒有信心:恐怕不行吧,恐怕做不好吧。但是,如果一味地順從這個“常識性” 判斷,那么原本可以做的也變得不能做了。
如果真正想新做一件事情,那么首先要樹立堅定的信心,要有強烈的信心,要有強烈的愿望,這都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變不可能為可能,就要有近似于“發(fā)瘋”似的強烈的愿望,堅信目標一定能夠實現(xiàn)并為之不斷努力奮勇向前。 無論是人生還是經(jīng)營,這是達到目標的唯一方式。
第二部分:兩個問題的解答。
1、稻盛和夫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價值?
我認為稻盛和夫感受到的價值可能包括:
①做事情要有把事情做到必然性、100%把握的思維和氣勢,以不可能失敗的態(tài)度去行動的重要性,無論是學習、考試還是做事業(yè)。
絕大多數(shù)人一開始就自己放棄了對原本可以必然把握的事情的把握,由于這種精神上的懈怠和不嚴謹?shù)膽T性,進而也放棄了對大概率可以把握的事情的把握,小概率的事情就更把握不住了。
②能夠牢牢把握必然事件和大概率事件的人和普通人的差距會在前者一次次上臺階和后者一次次錯過上臺階的過程中放大,這種放大的過程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shù)級的。
③把事情做到必然性、100%把握、以不可能失敗的態(tài)度去行動等等——支撐這些觀念原則的,首先應該是客觀規(guī)律,其次才是主觀意志,就像減肥,用客觀的幾個點一卡,你想減不下來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客觀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做其他事情也應該像減肥一樣——首先讓客觀規(guī)律支撐改變的必然性,然后才是用強大的意志和決心支撐改變的必然性。
④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強調(diào)主觀意志其實是一個相互促進的正循環(huán)體,越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就越能有底氣和激情,而意志越強大就越能找到更深刻、可靠的客觀規(guī)律做支撐。
2、為什么其他人沒有感受到這種價值?
其他人之所以沒有感受到巨大的價值,是因為松下幸之助的話并沒有引起他們與稻盛和夫一樣的想法,而他們之所以沒有這些思想,是因為他們沒有提前為接收和展開這一系列的想法做好相應的經(jīng)歷、觀念、信念、思考上的準備,或者說其他人當時還沒有“緣分”。
從《活法》中的描寫來看,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夠“聽懂”松下幸之助的話,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極度內(nèi)控型的人,極度內(nèi)控的人是那種深刻認知并相信天人合一,境由心生,命由心造、“我是一切的根源”等說法的人,他們往往能夠由內(nèi)向外建立起對事情的掌控感,以此為基點,他們才能真正識別和相信心境的微小差異,能帶來的現(xiàn)實結果的巨大差別。
第三部分:做成事的最少必要條件?
從上面的故事,不知怎么地,我自然聯(lián)想到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
在社會中一個人做成一定事業(yè)的最少必要條件是什么?
我認為做成一件事的最少必要條件是“存量能力+增量能力”。
從能力的匹配關系來看,大致有4種做事的方式:
①存量能力恰好能勝任要做的事,結果是成功。
②存量能力一開始恰好勝任,但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自己的存量能力不能勝任,而增量能力又沒有跟上,結果最終是失敗。
③一開始存量能力不能勝任,但由于增量能力提升速度極快,這樣的人可以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而自己也保持與之一致的高速成長,結果是一系列的成功。
④一開始存量能力不能勝任,增量能力也沒有及時跟上,結果是失敗。
對“存量能力”,我有這樣的信念:其實很多人只要運用好存量能力,就能勝任這個社會上99%的事。
不少人見過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不少存量能力比我弱的人照樣能賺到錢,而我當下的存量能力其實已經(jīng)比很多人強了卻一事無成。這或許是他們沒有把“存量能力”用到極致或用對地方的緣故吧。
提升增量能力的最少必要條件就是學習能力,是成長速度,而成長速度和學習方法、時間利用率、合適的環(huán)境等要素高度相關。
所以,年輕人正確的做事方式是,一方面善用自己的存量能力,一方面拼命提升自己的增量能力。
不要說自己能力不夠,因為其實存量能力已經(jīng)能做成很多事了,因為很多做成事的人一開始存量能力都是不夠的,增量能力比存量能力更重要。
也不要說等我把所有能力準備好了在開始吧,因為很大部分做成事的人一開始存量能力都是不夠的,因為真正決定勝負的往往是增量能力,而不是存量能力,而提升增量能力最快的方式是要在現(xiàn)實工作中找到能夠聚焦收斂的點。
你認為,對于一個人來說,存量能力和增量能力,哪個才是水庫式經(jīng)營中的水庫?
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關注公眾號《第一個5年》(wgy773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