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是明朝初期一個傳奇人物,出生在蘇州的醫(yī)生家庭,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在他身上,儒、道、佛三家融為一體,善于吟詩作文,與明初文壇盟主宋濂、高啟交往密切;同時又向靈應(yīng)宮道士席應(yīng)真求教,學(xué)習(xí)道家陰陽術(shù)數(shù)之學(xué)。游歷嵩山古剎時,相士袁珙看到他,大為驚訝:什么地方來的寧馨胖和尚,一對三角眼,身形好像病虎,性情必定嗜好殺人!道衍行聽了不但不惱怒,反而大喜。
明太祖宋朱元璋早年當(dāng)過和尚,對佛教有著特殊的感情,要禮部考試精通儒學(xué)的和尚,為兒子選擇隨待僧人。道衍應(yīng)試后的歸途中,賦詩懷古,抒發(fā)抱負:
樵擼年來戰(zhàn)血干,煙花猶自半調(diào)殘,
五洲山近朝云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同行的和尚宗泐(le,四聲)批評道:這哪里像出家人應(yīng)該講的話!道衍笑而不答。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接受宗泐和尚的推薦挑選道衍作為燕王朱棣的隨從,一同前往北平。朱棣問他:你能占ト嗎?道衍用蘇州話回答:會,會。隨即從衣襟中拿出五枚太平錢,連擲幾下,啤睨朱棣說:殿下將在燕地做皇帝。朱棣大聲叱責(zé):和尚勿謬說!嘴上這樣說,心里暗自高興。讓道衍和尚兼任大慶壽寺的主持,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都在燕王府,成為朱棣的智囊,策劃與鼓動朱棣發(fā)動軍事政變,就是他干的主要勾當(dāng)。
野史記載,某一個冬天,朱棣在燕王府設(shè)宴款待道衍,酒酣耳熟之際,兩人玩起了“對對子”游戲。朱棣出上聯(lián):“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钡姥軕?yīng)聲對出下聯(lián):“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表面上看都是文字游戲,“水”字加上點就是“冰”字,“王”字出頭就是“主”字,卻話里有話。上聯(lián)明明是在談天氣,下聯(lián)卻在談?wù)?,“王不出頭誰作主”,一語雙關(guān),表面上的拆字游戲,暗含著這樣的意思:燕王你不出頭誰來作人主呢?既是鼓動奪權(quán),又是拍馬奉承。道衍還對朱棣說,由我輔佐你,幫你戴上“白帽子'?!巴酢鄙厦婕印鞍住?,不就是皇”嗎?
燕王朱棣當(dāng)然明白,把“王”變成“皇”,絕不是兒戲,有點兒猶豫。洪武二十三年,他把相士袁珙迎到北平,為他看相,預(yù)卜未來的吉兇。朱棣為了測試袁的本領(lǐng),特地裝扮成衛(wèi)士模樣,混雜在九個相貌和自己相似的衛(wèi)士中,在酒館和袁珙見面。袁珙一下就認出了朱棣,跑在他面前說:殿下何必如此作踐自己!一行人回到王府,袁珙面對朱棣,仔細端詳面容,俯仰左右,再拜稽首而說“龍形而鳳姿,天廣地周,日麗中天,重瞳龍髯,二肘若肉印之狀,龍行虎步,聲如鐘,實乃蒼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須長過于臍,即登寶位時。”
用明白無誤的語言告訴他,四十歲可以登上皇帝寶座,當(dāng)上太平天子。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朱棣果然如愿以償?shù)禺?dāng)上了皇帝,想起了當(dāng)年袁珙的預(yù)言竟然如此靈驗,把他從寧波家鄉(xiāng)請到南京,授予太常寺丞的官職,賞賜冠服鞍馬、文綺鈔錠。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高皇帝去世,建文帝即位,鑒于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們在蠢蠢欲動,朝廷決定削藩,先從周王、湘王、代王、齊王、氓王下手。道衍秘密勸燕王速速起兵對抗朝廷。
朱棣有些猶豫,問道:民心向著皇帝,怎么辦?道衍理直氣壯地回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他隨即把相士衰珙、占ト師金忠引進燕王府,讓朱棣相信,起兵是在替天行道。朱棣終于下定決心,選拔將校,收羅各種異能之士。道衍在燕王府后院練兵,挖掘地下室鑄造兵器,為了掩人耳目,特意建筑厚墻,放養(yǎng)大批鵝鴨,擾亂視聽。
一切準(zhǔn)備停當(dāng),朱棣決意起兵的那天,突然狂風(fēng)暴雨大作,屋檐瓦片紛紛墜地,嚇得朱棣大驚失色。道衍調(diào)動三寸不爛之舌,巧辯道:這是吉祥之兆,飛龍在天,風(fēng)雨隨之而來,瓦片墮地,是上天命我們把它更換成黃色琉璃瓦。
為了名正言順,朱棣把他的軍隊號稱“靖難之師”,軍事行動號稱“靖難之役”。自從西漢的吳王劉濞發(fā)明“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的策略以來,歷代野心家都奉為至寶,朱棣也不例外。他打出的旗號是:請誅齊泰、黃子澄,以清君側(cè),實際上矛頭直指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十月,朱棣率軍奔襲大寧,朝廷派來的大將李景隆乘機包圍北平。留守北平輔佐燕王世子的道衍,穩(wěn)固防守,多次擊退攻城軍隊,直到援軍趕來,內(nèi)外夾擊,李景隆兵敗撤退。
朱棣率軍南下,道衍留守北平,從未親臨戰(zhàn)場,卻能運籌雄,決勝于千里之外。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毫無進展,道衍派人快馬加帶去錦囊妙計:“師老矣,請班師!”
攻打東昌大敗,大將張玉陣亡,朱棣灰心喪氣,打算停止軍事行動。道衍極力鼓氣,招兵買馬,再度出征,取得連勝。道衍帶信給朱棣:“毋下城邑,疾趨京師!“這是極其高明的戰(zhàn)略決策: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爭奇,避實搗虛,直插南京。正如道衍事先料定的那樣:京師兵力單薄,手到擒來。朱棣的軍隊連克泥河、靈璧,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和谷王打開金川門投降,南京陷落。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收場,可以算是一個奇跡。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均以失敗告終,因為力量對比、人心向背,朝廷方面都占優(yōu)勢,“靖難之役”何嘗不是如此!朱棣能夠取勝,道衍和尚的作用不可低估?!睹魇?姚廣孝傳》說:朱棣轉(zhuǎn)戰(zhàn)山東、河北,在軍中三年,戰(zhàn)守機宜完全取決于道衍,道衍從未親臨戰(zhàn)陣,但是朱棣起兵奪取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論功以為第一。
朱棣當(dāng)上皇帝的第二年,授予道衍太子少師,恢復(fù)他的原姓姚,賜名廣孝。朱棣以皇帝身份與他對話,只稱“少師”,從不直呼其名。皇帝要他蓄發(fā)還俗他執(zhí)意不肯;皇帝賞賜宅第及兩名宮女,他都婉言謝絕。位高權(quán)重之時,仍長期居住寺廟,上朝換上官帽官服,退朝以后,仍是一身袈裟?;畹桨耸鄽q的姚廣孝,充滿了傳奇色彩。
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誰也不要不服氣。從道衍和尚的傳奇一生來看,機會都是留給有準(zhǔn)備的人,有準(zhǔn)備的人也許就是和有緣分的人不知不覺的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