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陶瓷發(fā)展的歷史?上看,幾乎每一步?的發(fā)展都受?到中國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人說朝鮮?是日本陶瓷?之母,中國是日本?陶瓷之父,應(yīng)是一種比?較恰當(dāng)?shù)谋?喻。
一、繩紋、彌生與古墳?時代
日本古陶主?要出現(xiàn)在繩?紋、彌生、古墳三個時?期。
繩紋是日本?最早的土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器?之一。土器表面有?繩紋圖案,故得名繩紋?土器。明治十九年?(1886)于東京大森?貝冢最初發(fā)?現(xiàn)并定名。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土陶?器,已存在近一?萬年。繩紋時代長?達數(shù)千年之?久,在日本也遍?及各地,主要以日本?東部為中心?,北至北海道?,南至四國、九州。繩紋土陶的?制造技藝非?常原始,幾乎都是徒?手捏制,而且不是在?窯中燒制的?,而是依靠太?陽進行自然?干燥,再堆放在木?柴上露天燒?制的。所以火度很?低,據(jù)推測僅有?600?左右。
彌生土器是?古昭藏博士?在東京市文?京區(qū)本鄉(xiāng)彌?生町最先發(fā)?現(xiàn)的一類陶?器,以地名命名?。在考古上定?為彌生式文?化時代,系指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四世紀的?六七百年間?制作的陶器?。
彌生陶器也?是徒手捏制?,燒成方法與?繩紋式陶器?相仿,露天燒造,比繩紋陶燒?結(jié)溫度高,約800?左右。繩紋式土陶?器多為黑色?,而彌生式土?陶多為褐色?,有的呈很美?的紅色。
從繩紋陶到?彌生陶,古人的審美?觀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造型的日趨?洗練和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三世紀后半?葉至七世紀?中葉稱古墳?文化時代。四世紀后,中國大陸大?批居民移居?日本,使?jié)h字、中原文化和?佛教傳入日?本。值得指出的?是這個時代?出現(xiàn)的土師?器和埴輪。土師器為淡?褐色薄胎,紋飾簡單,用于上層貴?族喪葬的祭?器。埴輪即土陶?俑,也是古代日?本人神秘信?仰的陪葬之?物,其中有男像?、女像、家具、武器、船等泥塑,并往往在這?些造型中增?添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鳥?、獸、魚等動物塑?像,造型十分生?動。
四世紀后半?葉開始使用?轆轤成型,造型更加規(guī)?整,并且從中國?引進還原焰?燒制方法,溫度高達千?度以上,可以大量生?產(chǎn)。這樣的須惠?陶確實是窯?藝飛躍發(fā)展?的證據(jù)。
二、奈良、平安時代
592年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由圣德太子?攝政。圣德太子向?中國隋朝派?遣使臣,以學(xué)習(xí)大陸?的先進文化?。612年圣?德太子故后?,日本仍不斷?向唐朝派遣?使臣,每次都有不?少留學(xué)生和?僧侶隨行。707年元?明天皇即位?,710年遷?都平城京(奈良),先后70余?年奈良成為?政治文化中?心,史稱這個歷?史時期為奈?良時代。
日本陶器從?奈良時代開?始出現(xiàn)釉陶?,其中最為有?名的為奈良?三彩,從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唐朝三彩陶?器的影響,器表有綠、黃、白三種顏色?,少量的有綠?、白二彩。器釉以鉛為?熔媒,氧化銅和氧?化鐵為呈色?劑。這些制品是?為奈良的大?佛開光用的?祭器和皇室?專用的物品?。奈良三彩的?多數(shù)精品都?作為天皇御?用之物保存?在正倉院,但在大阪、奈良、福岡、滋賀等地也?有出土物,這說明當(dāng)時?在日本各地?都曾燒制,這在日本陶?瓷史上無疑?是杰出成果?的體現(xiàn)。
進入平安時?代從唐朝輸?入的陶器制?品增多,三彩釉陶的?生產(chǎn)技術(shù)也?同時引進。陶器器型很?多,有盤、瓶、高腳杯等,在成型技術(shù)?上比須惠器?更進一步,硬度也增強?。平安時代的?中期神秘的?奈良三彩以?及低溫釉燒?制技藝突然?中斷。從平安中期?到鐮倉時代?初期,日本的制陶?技藝進入停?滯期。
奈良三彩為?皇室、寺院特殊專?用品,加工精細、器壁薄、重量輕,制作手法不?熟練。器型單純,且以使用為?目的,雙面施釉,不滲水。這明顯區(qū)別?于中國唐三?彩器內(nèi)無釉?且都是冥器?的特點。
三、鐮倉時代
1192年?源賴朝從天?皇處得征夷?大將軍封號?,在鐮倉正式?開設(shè)幕府,開始了封建?武士掌權(quán)的?鐮倉幕府時?代。
鐮倉時代的?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宋代?的影響,其中在陶器?上的反映,表現(xiàn)在隨從?高僧道元和?榮西去中國?的陶匠從中?國帶回制陶?技藝,并在日本進?一步發(fā)展。日本陶技在?平安中期之?后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次以傳入?中國陶瓷技?藝為契機,再一次迎來?陶瓷藝術(shù)的?春天。后來日本成?為“陶瓷之國”,就是鐮倉時?期奠定的基?礎(chǔ)。進入鐮倉時?代有彩釉陶?幾乎消失,代之為灰釉?陶系的陶器?,花式圖案增?加了劃花、印花、鑲嵌等裝飾?手法。中國此時相?當(dāng)于宋朝,大量中國宋?青瓷輸入日?本,也刺激了日?本制陶技術(shù)?的提高。
受中國青瓷?影響,在陶器表面?加刻一兩條?弦紋,增加唐草紋?、牡丹紋、菊花紋及柳?紋等圖案,并采用劃花?、印花、模壓等多種?技法。
鐮倉時代對?日本陶器業(yè)?作出劃時代?貢獻的人是?瀨戶的加藤?四郎左衛(wèi)門?景正(通稱藤四郎?)。因?qū)⒅袊?陶瓷技藝傳?入日本,而被尊為日?本的“陶祖”。
初代藤四郎?姓藤原,名景正。貞應(yīng)二年(1223)隨遣宋使道?元禪師來中?國,在浙江學(xué)制?陶,至安貞二年?(1228)返日,在瀨戶村安?居并開始制?陶,這也是今日?聞名于世的?瀨戶燒的起?始。藤四郎陶器?為茶褐色有?釉陶,初始有簡單?印花,后期發(fā)展到?印花、刻花等多種?形式,制作出各種?瓶、壺(罐)、四耳壺、香爐和犬(犬俑象)等。
四、室町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
1338年?足利尊氏在?北朝獲封征?夷大將軍,在京都室町?設(shè)立幕府。1467年?幕府細川、山名兩派對?立沖突,引起十年混?戰(zhàn),此后成“以下克上”的混亂局面?達一個世紀?,史稱戰(zhàn)國時?代。
室町時代流?行斗茶,在足利義政?時達到極點?。外國產(chǎn)的青?瓷茶碗和各?種天目釉茶?碗以及中國?產(chǎn)的茶入(茶葉罐),非常受人喜?歡,因此大量進?口。同時,在日本國內(nèi)?也開始仿制?。但由于仿制?技術(shù)不過關(guān)?,在日本國內(nèi)?施釉陶器還?只有尾張(瀨戶)一地制作。
中世紀日本?陶窯出現(xiàn)著?名的“六大古窯”,即瀨戶窯、?;G、信樂窯、越前窯、丹波窯、備前窯。從鐮倉時代?至室町時代?,六大古窯分?別成為各地?的制陶中心?。
五、安土桃山時?代
1586年?豐臣秀吉統(tǒng)?一了全國,隨即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晚年住桃?山城,故稱安土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l?592年、1597年?兩次侵略朝?鮮均以失敗?告終,史稱這兩次?戰(zhàn)爭為文祿??慶長之役。這兩次戰(zhàn)爭?雖然失敗,但在返回途?中虜俘了大?量朝鮮人歸?國,其中陶工數(shù)?量不少,這些人到日?本之后迫于?生計而開始?從事制陶,促進了日本?國內(nèi)制陶業(yè)?的發(fā)展。
瀨戶系
由于瀨戶地?區(qū)連年戰(zhàn)亂?,陶工外逃,加上臨近的?岐阜縣多治?見市周圍發(fā)?現(xiàn)優(yōu)質(zhì)陶土?,因此陶窯迅?速增加,以美濃為中?心成為新的?制陶中心,產(chǎn)生了黃瀨?戶、瀨戶黑、志野、織部等一系?列新的品種?。
桃山時代作?品以菖蒲手?黃瀨戶為代?表,志野是日本?國內(nèi)首先制?作的白色陶?器,其意義深遠?。受當(dāng)時輸入?朝鮮李朝白?地鐵釉繪紋?樣的啟發(fā),制作志野的?半透明釉藥?和蜂窩狀的?結(jié)構(gòu)以及鐵?釉藥繪紋樣?,都是具有典?型的日本風(fēng)?格。
織部燒比志?野、瀨戶黑產(chǎn)生?晚,古田織部對?日本陶藝界?影響不僅限?于美濃,還應(yīng)包括伊?賀、丹波、信樂、備前、唐津等窯。
朝鮮系
西日本的制?陶主要在九?州,除室町以前?的須惠器燒?制之外,也燒制具地?方特點的陶?器。文祿?慶長之戰(zhàn)后?,李朝陶瓷器?對本地影響?最強,豐臣秀吉雖?然征戰(zhàn)朝鮮?失敗,但收獲是陶?藝和陶工的?大量引進,所以有人說?這場戰(zhàn)爭是?陶瓷之戰(zhàn)。大量朝鮮勞?力虜回,使唐津地區(qū)?制陶業(yè)迅速?發(fā)展。
唐津燒初期?是朝鮮陶工?按李朝方式?制作,原料由朝鮮?運入,后在唐津附?近發(fā)現(xiàn)陶土?,以此地為中?心先后建成?窯場l30?處,總稱唐津燒?。當(dāng)時代表作?品有奧高麗?茶碗、繪唐津、朝鮮唐津、斑唐津等一?批珍貴品種?。高取燒、上野燒、小代燒、薩摩燒等也?均為朝鮮陶?工參與建筑?和發(fā)展的窯?場。
文祿三年(1594)在朝鮮之戰(zhàn)?佐賀藩歸化?的李參平(朝鮮陶工)于元和二年?(1616)發(fā)現(xiàn)磁石礦?,并于天狗谷?筑窯,在日本國內(nèi)?首次制瓷成?功。這件事在日?本陶瓷界意?義十分重大?。與瀨戶的藤?四郎有釉陶?器、柿右衛(wèi)門彩?繪一起稱為?日本陶瓷史?上的三大革?命。白瓷施透明?釉,釉下多青花?紋樣,從中可看出?李朝的影響?。
在李參平白?瓷燒制成功?影響下,有田制瓷業(yè)?迅速發(fā)展,很快形成西?日本的制瓷?中心。有田燒的品?種也由李朝?白瓷增加到?染付(釉下彩)、錦手(彩繪)、染錦(釉下、釉上彩結(jié)合?)和青瓷。受中國進口?彩繪瓷器影?響,有田柿右衛(wèi)?門苦心研究?,終于試驗成?功赤繪技法?(釉上彩繪法?)。柿右衛(wèi)門是?日本彩繪的?始祖,至今已傳十?三代。
寬永五年(1628)佐賀藩主鍋?島勝茂在有?田巖谷川開?窯,后產(chǎn)生精美?的色鍋島瓷?器,色鍋島瓷器?圖樣用黑線?雙勾描畫,產(chǎn)品不外售?,次品全部毀?掉。由于堅持分?業(yè)制,制坯、彩繪、燒成分頭進?行,實行嚴格的?技術(shù)保密制?度,所以不但形?成自己獨有?風(fēng)格而且經(jīng)?久不衰。
六、江戶時代
1600年?德川家康在?關(guān)原之戰(zhàn)中?獲勝,掌握大權(quán)。1603年?獲封征夷大?將軍稱號,在江戶開設(shè)?幕府。
進入江戶時?代,全國窯場已?達二千家以?上。以京都為中?心的京燒,在野野村仁?清出世之后?,逐漸成為全?國陶業(yè)中心?地。
明歷三年(1657)仁清彩繪問?世后,引起轟動。仁清特有的?彩繪作品和?獨特風(fēng)格,確立了京燒?在全國陶業(yè)?的主導(dǎo)地位?。在其后其弟?子尾形乾山?及其弟光琳?合作,名品不斷問?世,京都五條坂?南北兩側(cè)分?成兩大流派?,形成粟田燒?系和清水燒?系。京都粟田燒?以彩釉、彩畫描金擅?長,最初的御菩?薩燒、錦光山宗兵?衛(wèi)、寶山文藏、帶山與兵衛(wèi)?、巖倉山吉兵?衛(wèi)等均屬于?此。
清水燒則以?音羽燒、清閑寺燒、音羽屋九郎?兵衛(wèi)、茶碗屋六兵?衛(wèi)為主,出現(xiàn)了清水?六兵衛(wèi)、高橋道八、和氣龜亭、水越與兵衛(wèi)?、斡山傳七、清風(fēng)與平、清水藏六等?大師。除此之外,相馬、益子、真葛、赤膚、明石、尾戶、閑谷、高松、現(xiàn)川等窯也?都同屬于京?燒范疇。
德川幕府后?期,以京都為中?心茶道風(fēng)行?,全國各地名?士相聚,茶道用青花?茶碗需求大?增。此時期以來?清水燒青花?制品大量生?產(chǎn)。產(chǎn)生名人青?木木米、仁阿彌道八?等大師。
七、明治維新
1853年?美國軍艦開?入浦賀港。翌年日本在?武力壓迫之?下被迫開國?,1868年?與美、英簽訂了商?約,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大肆?入侵。同時在“尊王討幕”旗號下迫使?德川慶喜將?軍下臺,奉還大政于?天皇。天皇下令廢?除幕府,建立新政府?。改東京為首?都,年號為明治?。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近代的中央?集權(quán)體制,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治維新”。
進入明治時?代由于維新?改革,藩窯沒落,市場需求發(fā)?生變化,制陶業(yè)向輸?出和大眾化?方向發(fā)展。由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shù)?和聘用專業(yè)?人才,尤其是聘用?德國化學(xué)家?瓦格耐爾(G.Wagen?er),給日本陶瓷?業(yè)發(fā)展和與?西方交流以?巨大促進。日本國內(nèi)陶?瓷業(yè)也由手?工作業(yè)向機?械化生產(chǎn)邁?進,窯的結(jié)構(gòu)由?小型向大型?轉(zhuǎn)化,燃料也由燒?木材向燒煤?、天然氣和電?力方向改進?。陶瓷業(yè)向傳?統(tǒng)陶業(yè)、海外輸出和?觀賞用陶藝?三個方面分?化,并按各自方?向發(fā)展。
八、大正與昭和?時代
此時期的陶?工們根據(jù)不?同情況,以藝大出身?的人為中心?組成了日展?系,傳統(tǒng)工藝者?組成日本工?藝會,同時還有現(xiàn)?代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此外,還有民藝派?、走泥社、新匠會等許?多協(xié)會和俱?樂部。
近世出現(xiàn)了?板谷波山、富本憲吉、北大路魯山?人、河井寬次郎?、金重陶陽等?一代名師。生產(chǎn)民藝品?和土特產(chǎn)品?的窯場近年?興起,作為有名陶?藝家有益子?燒的浜田莊?司,水戶的城戶?夏男,佐野市的田?村耕一,在東京周圍?還有加藤土?師萌、宮之原謙、安原喜明、井上良齋、唐杉濤光、吉賀大眉、井高歸山、川瀨竹春、土肥刀泉。瀨戶方面志?野燒的荒川?豐藏、加藤景秋。織部、黃瀨戶風(fēng)格?的加藤唐九?郎、加藤舜陶、河本五郎。京都方面以?樂家十四代?傳人吉右衛(wèi)?門開始,除永樂善五?郎、清水六兵衛(wèi)?、三浦竹泉、伊藤陶山、高橋道八等?世家之外,還有楠部彌?一、石黑宗磨、森野嘉光、淺見隆三、伊藤翠壺、宇野三吾等?三百名以上?名陶藝師。
日本國現(xiàn)有?4500個?制陶工場,陶瓷器生產(chǎn)?最多的愛知?縣和岐阜縣?擁有工場近?3000家?,兩縣產(chǎn)量約?占全日本的?80%。主要現(xiàn)代化?工場有名古?屋“日本陶器”、“鳴海制陶”、“名古屋制陶?”,瀨戶的“三鄉(xiāng)制陶”,多治見的“山加制陶”,戶冢的“大倉制陶”,?;摹耙聊沃铺铡?,多治見的“上山制陶”以及小倉的?“東洋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