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二,回娘家。
和古時候一樣,今天依然是迎婿日。既然是迎婿日,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女婿們都有某種特權(quán)呢?
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女婿,就知道這中間的細(xì)節(jié)了。
你看如今的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女兒女婿都要帶上一些過年的禮品,還有紅包。
一是,回到娘家,帶的禮物分給家里的孩子們;二是,分享這一年的豐盛。
很早之前,回娘家只吃中午飯,女兒都需要在吃晚飯之前趕回到婆家。
我發(fā)小已經(jīng)結(jié)婚很多年了,每次都是初二匆匆見到她一次。等到中飯之后,他們就回了家。
之前,有民間諺語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zhuǎn),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
所以,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是吃面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
這個習(xí)俗不是適應(yīng)于所有人,在南方,更多的會是吃米飯。
總歸來說,不論這一年你是多么節(jié)省,女兒女婿還是會盡自己所能,帶著禮品回到娘家給自己的父母拜年。
如果是家里的父母不在了,初二這一天,也會去兄弟姐妹家里,一般會在長兄或者長姐家里。
小時候,看到鄰居家有姐姐回來省親,我們都會高興到不行。紛紛去討糖果,收起來放很久再吃。
聽鄰居家到奶奶說,他們那一輩很少回娘親。即便是帶著禮物回來,娘家人還要想法設(shè)法地添一些,都是為了給自家女兒爭個面子。
當(dāng)然啊,加的那一份肯定是不會少于帶回來的。
吃過午飯,家里的長輩有些是給媳婦們紅包的。收紅包,也有講究,據(jù)說是不能全部都要,需要拿出分成不同的額度,給侄兒侄女還有家中的大大小小的娃娃們。
那么,是不是嫁出去的女兒,就只能過年回這么一次家呢?
古時候有老的說法,大致是過年才可以回娘家。事實(shí)上,還有一些地區(qū)是可以一年回兩次家的。
比如,在陜西、河南等一些地方,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xí)俗,大概是和收麥打場相關(guān),有諺語說“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p>
對于遠(yuǎn)嫁還來不及回到娘家的女兒,該怎么辦呢?
如果你是海南的小伙子,娶了東北的媳婦,或者是四川的青年,娶了新疆的姑娘,路途有些遙遠(yuǎn)不錯,交通也不太便利,有些就只能通過手機(jī)電話,或者微信來報平安了。
初二這天,你們家那邊有特別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