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離世,一時間,哀嘆和悲傷逆流成河。
讓我們年輕人開始獨立思考人生的機會有很多,但唯獨在死亡面前,我們找不到任何解決實質性問題的破綻。
不得不說,35歲,黃金年齡,還會有無數(shù)的精力為祖國為社會做貢獻。
就這樣,終止符,我們都很不甘心。
進入到生命的課題不見得必須能找到一個精準的定位,在這個社會上,我們都在積極守望。
當有人愿意切入到生命實核,充盈著嚴肅深刻的價值評判,改造的是認知角度。
我們尊重傳統(tǒng)的觀念,不過并不意味著全部都在復制。
很多情況都是我們想象不出來的,而且在不同的領域,對“生命”的求索,又有著天壤之別。
有人把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變成藝術感悟,還可以融合更多有價值的內(nèi)容,最終對社會和他人都有益處的濃縮智慧。
但還有很多人用了一生敷衍,不再思考人生的去向與價值。
“高以翔去世 ”的意外以及對綜藝節(jié)目的批判,都不作為本次文章的主要探討命題。我們對“人生”的叩問,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停下。
盡管年輕的肌膚已經(jīng)蒼老,也知道自己不該熬夜和打亂作息,但誰的生活是可以自己主宰的呢?
很難,但路要往前走,才可以看得見更遠的天地。
從人生攫取獨到的意象,表達獨到的感悟與情愫,讓我們學會了耐心等到另一個轉折點。
事實上,我們并不需要急于每天將全部的事情都做到極致。盡力、盡心,然后就是享受這一天所帶來的真正的平安。
那么是不是可以獲得一份真誠的喜悅呢?
所以,生命的消逝若能夠讓我們每一步都慢一些,總歸會讓你走得更加平穩(wěn)、舒坦。
在靈魂深處,讓我們停下來,盡情歌頌生活吧。
(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