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州唐人街有一處為紀念
“詩圣”杜甫和蜀州刺史高適
精心打造的“杜公堂”和“高公堂”
公元761年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蜀州刺史高適
在崇州罨畫池畔寫下
《人日寄杜二拾遺》
寄贈給客居成都浣花草堂的“詩圣”杜甫
公元770年正月
杜甫感念此事寫下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從此,“高杜”二人的友誼傳為佳話
崇州罨畫池
“高公堂”和“杜公堂”
位于唐人街相府廣場左右兩邊
兩處院落均為唐式建筑
紅墻環(huán)抱,綠竹成蔭,花木簇擁
走進堂內(nèi),室內(nèi)場景營造和文化展示
共同講述了高適與杜甫的友誼
也溯源了“人日游草堂”民俗活動的由來
杜公堂內(nèi)《尚友圖》
描繪高適和王倫到草堂茅屋看望杜甫
安史之亂時,杜甫漂泊至成都,正值高適在四川歷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成都府尹、劍南節(jié)度使之時(公元759-764年)。其間,高適給予了杜甫不少的關(guān)心和幫助,二人還詩書唱和,相聚言歡,感情甚好。
高公堂內(nèi)的畫作描繪
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游河南開封
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初七“人日”這天,時任蜀州(今崇州)刺史的高適給身居成都草堂的杜甫寄去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寫道“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深切地表達了自己對杜甫的思念,對時局的擔憂。
人日寄杜二拾遺
【唐】高適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yù),心懷百憂復(fù)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fēng)塵。
數(shù)年后,杜甫漂泊于湖湘重讀此詩,而高適早已亡故,杜甫感世傷懷,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以寄托哀思。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唐】杜甫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嗚呼壯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動寥廓。
嘆我凄凄求友篇,感時郁郁匡君略。
錦里春光空爛熳,瑤墀侍臣已冥莫。
瀟湘水國傍黿鼉,鄠杜秋天失雕鶚。
東西南北更誰論,白首扁舟病獨存。
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
邊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
文章曹植波瀾闊,服食劉安德業(yè)尊。
長笛誰能亂愁思,昭州詞翰與招魂。
高杜二人真摯的友情故事
一直流傳至今
高公堂和杜公堂
通過藝術(shù)的形式再現(xiàn)這段故事
留下了崇州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