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7 09:08:01)
轉載▼標簽:
雜談甲骨文之前有什么文字? 馬賀山
甲骨文之前有什么文字? 甲骨文專家一定會告訴你,尚未出土,尚未發(fā)現(xiàn)。馬氏可直率的說:甲骨文之前有夏朝甲骨文,夏朝甲骨文之前有唐虞甲骨文,唐虞甲骨文之前有黃帝甲骨文,除此之外,還有夏朝象牙文,還有夏朝玉版文,還有唐虞玉版文,還有黃帝玉版文,還有傳世文字【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書】、【萊丘銘】、【刺血書碑銘】、【暴寒亭碑銘】。
甲骨文之前有這么多文字,為什么那么多的專家學者發(fā)現(xiàn)不了?應該說他們發(fā)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原始文字的孑遺”,從四千年二里頭遺址到八千年賈湖遺址之間的陶片片上的刻劃符號,有的專家還拿這些符號與甲骨文進行了比對,還進行了十分認真地破譯,肯定了這些刻劃符號就是甲骨文之前的“原始文字”。馬氏認為:這些東西與文字不是一回事,與漢字沒有多大關系,用一句通俗的比喻,這些刻劃符號不是小蝌蚪,將來也不會變成青蛙{指漢字}。為什么,因為這些刻劃符號與記錄口語相去甚遠,它們都進不了倉頡所造的漢字系統(tǒng)。
當今的古文字專家都進入了一個誤區(qū),認為文字是演變而來的,是用了幾千年的漫長時間,經過無數(shù)人的手慢慢演變?yōu)槌墒斓奈淖?。從郭沫若到李學勤,都持這種觀點,郭沫若認為半坡遺址的刻劃符號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李學勤認為賈湖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刻劃符號可能是文字。到現(xiàn)在,古文字界的學人說不清漢字是從哪里來的,是什么時候產生的,是怎么來的,馬氏在這種情況下,當仁不讓,責無旁貸,舍我其誰,漢字起源馬氏學說應用而生,它是時代的產物,它是文革后的冷思考,是與學術主流的觀點大相徑庭,是目前唯一比較客觀、公正、準確的接近漢字起源真相的一種學說。漢字起源馬氏學說的主要內容是:
【一】漢字起源于鳥跡,漢字本倉頡所造,倉頡從發(fā)現(xiàn)鳥跡到受鳥跡的啟發(fā),而發(fā)明象形文字起,一天造兩個字,一年就是730個字,五年就是3650個字,足可以稱為漢字系統(tǒng),并能進入推廣和應用階段。
【二】漢字起源于五千年的黃帝時代,黃帝時代已經用文字記載歷史,換句話說,黃帝時代是信史時代,黃帝時代中華民族已是跨進了人類文明的門檻,國家已經形成,階級已經出現(xiàn),黃帝和后世的天子一樣,君臨天下,平治九州。當前的歷史學家還再把商朝當作中國歷史的開頭。
【三】馬氏用十年的時間研究、分析、總結、破譯【倉頡書】28字,【夏禹書】12字,【禹王碑書】77字,總共117個字,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倉頡書】是黃帝時代的傳世文字,【夏禹書】、【禹王碑書】是夏朝傳世文字。一切對【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書】的污言惡語,都是不實之詞。
【四】馬氏用六年的時間破譯了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破譯了唐虞甲骨文,破譯了黃帝玉版文。
【 五】文革中,郭沫若提出的勞動人民造字,漢字起源于刻劃符號和圖畫,否定倉頡造字這一文字理論,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是違背歷史真實的,學術主流應該放棄和糾正這一觀點。倉頡造字不妨礙任何人,陶工用的刻劃符號是記事記數(shù)的記號。在倉頡造字之前,是結繩記事時期,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古代文獻典籍都有十分詳細的記載,有人想否定它,提出文字非一人一時所造,實際上,并不客觀,看一看世界文字發(fā)展史,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各民族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一人一時所造。。王充在《論衡對作》篇云:“造端更為,前始未有,若倉頡作書,奚仲作車是也。”《論衡訂鬼》:“及倉頡作書,鬼夜哭?!眰}頡生前已完成了漢字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他的后代和學生,并沒有子承父業(yè),繼續(xù)造字,也說明了這一問題。倉頡造字之后,中華民族已經進入了用文字記錄歷史的信史時代。
有些專家學者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書】,究竟是怎么流傳下來的并不清楚,也未弄懂,就下斷言,就說是后人偽托,后人杜撰,在他們的腦海里,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商末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最古的文字,武丁以前的文字至今未見,至今未發(fā)現(xiàn),如果有,那也是比甲骨文還原始,還落后,還象形,還簡單,就像二里頭的刻劃符號一樣。在如此頑固和守舊的大師面前,要讓他承認你發(fā)現(xiàn)夏代文字,唐虞文字,黃帝文字,還需時日,還要等他們再轉回一百八十度的彎彎兒。
愚夫今年已過七十,人生七十古來稀,來日不多,老馬只有不待揚鞭自奮蹄了。最后請專家學者看一看,下面這些文字是不是中國漢字,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有些字是不是比甲骨文更難辨識?有些文例是不是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夏朝甲骨文,這樣的夏朝象牙文,這樣的夏朝玉版文,愚夫每每見到,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盡管這些東西有的不在我的手上,是他人之物,但這并不重要,它的存在讓我們親眼見到了四、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智慧,是何等的高超,何等的絕妙,他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大量的燦爛文化,精美藝術和美妙絕倫的方塊漢字,每每令愚夫贊嘆不止,景仰不已,常常感嘆三生有幸!這無疑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多得之人間瑰寶,是國家上古歷史之永久見證,千萬要珍之愛之惜之藏之,切不可聽信某些打著專家學者招牌的人,信口雌黃,胡言亂語,任它再次流落入海外洋人之魔爪,進入他國博物館展示炫耀,而令國人遺憾無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