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軍事家。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從山東海上備倭任上調(diào)浙江都司僉書、司屯局事。次年改任寧紹臺參將,鎮(zhèn)守自杭州灣南岸至樂清灣的寧波、紹興、臺州三府所轄地區(qū)。從1555(嘉靖三十四年,時年二十八歲)到1568(隆慶二年,時年四十一歲)是戚繼光一生中最輝煌時期,他揮兵南援浙江、福建、廣東,與倭寇八十余戰(zhàn),每戰(zhàn)皆捷,所向披靡,名聞天下。由于他抗倭功勛卓越,晉升為署都督同知、領(lǐng)福建總兵官,受世蔭千戶。后調(diào)任鎮(zhèn)守北藩。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對象山有很大的影響。象山百姓世傳戚繼光抗倭到過象山。石浦城隍廟供有“戚老爺”的香火,延昌陽明山莊建有一座戚繼光的廟,甚至在松蘭山麓,巍然屹立著一座戚繼光塑像,手按長劍,面向大海,仿佛至今還在守衛(wèi)著祖國的海疆。
戚繼光究竟有沒有到過象山?這一直是象山地方志研究者關(guān)注的問題。從明嘉靖象山縣志,到民國象山縣志,都缺少戚繼光到過象山抗倭歷史依據(jù)的記載,但是民間中又紛紛傳說著戚繼光到過象山抗倭的故事,形成很大反差。筆者近幾年深入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了戚繼光及其軍隊在象山沿海海域抗倭斗爭的一些史實,特別是在石浦、南田沿海一帶留下過戚繼光軍隊抗倭斗爭的足蹤與身影。因此象山人民懷念、紀念戚繼光,不僅僅是純粹地屬于崇拜意識,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的憑據(jù)。這些史實,彌足珍貴,特撰文以飱讀者。
一、戚繼光《紀效新書》中關(guān)于“金齒門”的記載
戚繼光一生著述甚多,其中著名的是十八卷本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和十四卷本的《紀效新書》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特別是《紀效新書》,這是戚繼光一部重要的軍事訓(xùn)練方面的歷史文獻,它記錄了戚繼光在抗倭作戰(zhàn)中從事練兵活動的全部內(nèi)容。是書成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至四十一年(1562)年之間,這正是戚繼光取得臺州大捷,基本肅清浙東倭患之時。是書前有自序,正文十八篇,為束伍、操令、陣令、諭兵、法禁、比較、行營、操練、出征、長兵、牌凳、短兵、射法、拳經(jīng)、諸器、旌旗、守哨、水兵。是書從募兵要求、編伍辦法、軍法禁約、各種操典、作戰(zhàn)號令到武器裝備、后勤管理、內(nèi)務(wù)條令等,無所不包,是集軍事科學(xué)之大成者。
其中第十八篇是治水兵篇,主要是講訓(xùn)練水軍官兵在海上與倭寇作戰(zhàn)。該篇除訓(xùn)練外,還涉足到編制裝備、武器配備、戰(zhàn)斗編成、各類戰(zhàn)船分工、旗語、水上操練及觀察氣象、水文等,其中講到臺州海面(包括今象山南田海面)哨船發(fā)火號令,非常詳細,今照錄其中一節(jié)如下:
松海島嶼外洋哨船發(fā)火號令:
——健跳者,北至金齒門,南至漁西,其信地則青珠山、茶盤山、青門、黃茅覽。
——桃渚者,北至牛頭門,南至圣塘門,其信地則獺鰻山、白達山、米篩門。
——海門者,北至擔門,南至三山,其信地則擔門山、三山頭。
——松門者,北至深門,南至鹿頭,其信地則麓(左從石)頭山、猢猻尖、道士冠山、大高城山、鹿頭山。
——隘頑者,北至雞臍,南至派爿洋,其信地則沙角山、靈門山。
——楚門者,北至邳山,南至茅堰(左從女)山,其信地則久爿山、老宮前山。
——往來巡哨,遇有警急,各在信地登各相近山上,先行舉放煙火。所在兵船,瞭見火光煙焰,就行開帆,望火前進哨剿。聯(lián)近烽堠,即時按放,傳報南北大兵防截。其哨船仍探賊船向往跨跡,親報領(lǐng)哨官,以便進止。如火報不爽,兵船逗遛誤事,罪坐該營領(lǐng)哨官員。若哨船不盡信地,止于一處探望,或在漁櫵船只人內(nèi)取信,或到山放火,而原積柴草不足,火小不能燎遠,致失傳報誤事者,該直哨船軍甲俱以軍法斬首。
從“健跳者,北至金齒門,南至漁西,其信地則青珠山、茶盤山、青門、黃茅覽。”這一條來看,戚家軍水軍當時的活動范圍是包括了象山南田的金齒門(另有“金漆門、金七門”等不同寫法)和漁山島西?!扒嘀樯健笨赡苁侵附裣笊礁咛拎l(xiāng)的珠門山(或?qū)懗伞爸扉T山”),茶盤山是指寧海的蛇蟠山,青門指青門山。這一帶都屬于三門灣口一帶,屬今天的貓頭洋。當時這一帶倭寇的活動十分猖獗,駐扎于臺州的戚家軍水軍的抗倭斗爭明確寫明“金齒門”,這就意味著戚繼光的軍隊北涉南田金齒門是一個歷史事實。今南田風門口立有戚繼光廟,這應(yīng)該說是有歷史根據(jù)的。
二、戚繼光偕譚綸追寇至貓頭洋
《籌海圖編》云: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賊攻臺州府,賊艘二十余入臨海島珠門,劫松門寨,寇臺州、象山、桃渚。又有繼至之賊與合為一,攻府城。僉事李三畏,知府譚綸率兵大敗之。賊分劫象山、寧海、仙居,知府譚綸追之隘頑所海濱,大敗之?!量芊止ハ笊?、寧海、仙居諸縣。倭船數(shù)十舶石馬林港,分攻諸縣,自三月至五月終,為參將戚繼光敗走,……時臺州賊復(fù)合樂清賊,攻溫州府。總督胡公宗憲遣參將戚繼光追擊之,及于盤石館大敗之。賊逃出港,參將張鈇預(yù)奉胡公方略,艤舟師江濱以待,斬首百余級,焚其舟數(shù)十艘,賊死者無算。先是賊分二支攻劫諸縣,知府譚綸悉擒斬之。戚繼光又追及海洋,賊遂全滅?!拢\犯昌國衛(wèi)。八月,官兵進剿舟山賊巢,平之?!?br> 上文所述“朱門”,即今南田島之朱門(在高塘)。“石馬林”,屬寧海縣南鄉(xiāng),今屬三門縣沙柳鄉(xiāng)?!安龂l(wèi)”,即今象山石浦鎮(zhèn)之昌國。上述所引《籌海圖編》的內(nèi)容,反映了1558年3月至8月象山南田及三門灣臺州各縣當時抗倭斗爭的形勢。從所述情況看來,戚繼光所率戚家軍確實多次轉(zhuǎn)戰(zhàn)于三門灣沿海一帶的海域,因此斷定戚繼光到過象山沿海平倭,應(yīng)是無疑的。
朱汝略著《浙東軍事蕪史》,其中載:“是年(1559)三月,倭寇千余犯象山,海道副使譚綸督兵敗之。倭改犯寧海,乘船數(shù)艘至三門灣貓頭洋,譚綸會同參將戚繼光率部追擊,斬首七十余?!泵駠断笊娇h志》,也記載了這件事,但未有“譚綸會同參將戚繼光率部追擊”句。倒是陳鶴的《明紀》中云:“賊至寧海,綸同參將戚繼光追之,復(fù)斬首七十余?!薄秾幒?h志》載云:“三十八年春三月,倭眾千余犯象山,海道譚綸督兵,斬首百余級。遁至寧海,綸會參將戚繼光追之,復(fù)斬首七十余級?!薄杜顛u樵歌·注》云:“三十八年五月,副使劉存德、參將張鈇、把總?cè)五\設(shè)伏石所港口,而自引兵進剿,賊即遁出洋,伏兵擊敗之?!?br> 明代《籌海圖編》也有一段話,印證了上面所述,其云:
(五月),副使劉存德、參將張鈇進搗海游賊巢,平之。先是,存德、鈇令把總?cè)五\等設(shè)伏石所港口,而自督兵進剿之。賊知大兵將至,即遁出洋,伏兵擊敗之。追至貓頭洋,又敗之。追至青門洋,又敗之。沉其舟數(shù)十,俘斬數(shù)百余人。賊改屯海游,官兵進搗其巢,盡殲之。
根據(jù)上述資料,“任錦等設(shè)伏石所港口”應(yīng)當指的是石浦千戶所港口,即石浦港,那么,這場戰(zhàn)斗就發(fā)生在石浦港至三門海游沿海一帶,為戚家軍在象山沿海平倭增加了一個佐證。
三、南田滿山島之戰(zhàn)
《戚少保年譜》是一部記錄戚繼光抗倭活動大事記錄,是書卷二記錄了在象山南田洋面上滿山和懸山之戰(zhàn),為戚繼光在象山沿海的抗倭斗爭,增添了新的資料。事情發(fā)生在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五月:
“……二十一日庚辰,為胡震督舟師,追及洋歧下洋,犁舟二艘,焚溺甚眾,斬首五級。我兵陣亡百戶焦經(jīng)等三人。哨官鄭方直又於山外寨門搜斬一級,諸亡命殊死走鹿星海。胡震又追及之,犁沉一艘,生擒二丑,斬首三級,殘寇復(fù)走滿山洋。二十四日癸未,胡震追至滿山,擊沉一艘,生擒倭寇四名。(二)十六日乙酉,又于懸山生擒二丑酋首。法正才、閆標一、辛三郎、徐四郎、阮七郎、陸佑勇詣軍所請降。于是,親督陸兵陸戰(zhàn)七捷,殄滅群寇。舟中余孽則又調(diào)水軍水戰(zhàn)五捷。共水陸擒斬倭賊七百一十有七,犁沉賊舟十有余,奪獲賊舟二十有一,鹵蒦刀銃旗槍弓矢衣甲三千二百有奇,釋俘擄男、婦三千余眾,焚溺倭賊三千余?!?br> 《戚少保年譜》所載,明確地指出戰(zhàn)斗所在地為“滿山洋”、 “滿山島”、“懸山”(當為今花岙島)。滿山島,今為象山、寧海、三門三個縣海上分界之島。原為南田縣屬島,位于三門灣口,石浦港之西南。當時倭寇在臺州登陸,遭遇戚繼光部隊伏擊?!岸针u鳴,進次小亭,分三路偃旗懸鼓,直薄賊所,鼓噪而進。賊不虞兵至,相視股慄,迎斗不勝,赴舟,舟已預(yù)遣奇兵焚之?!辟\進不能進,“乃逼入海涂,會烈颶揚波,潮水澎湃,遂皆蹈海漂溺,余黨悉被生俘,巨酋擒斬?!彼詽M山之戰(zhàn),已是倭寇從陸上敗退下來殘敵,皆亡命之徒。在戚家軍窮追猛打之下,不是漂溺,便是生擒、請降,這一仗,以倭寇全軍覆滅而告結(jié)束。這一仗發(fā)生在石浦港西、三門灣口滿山洋(屬于貓頭洋)上,應(yīng)當說對整個東南沿海戰(zhàn)局影響甚大。
由于筆者學(xué)識淺陋,對許多明代抗清資料挖掘不深,肯定有許多資料還沒有進一步發(fā)現(xiàn)。但根據(jù)上述三則史實,足可以證明戚繼光及其軍隊,曾經(jīng)在象山沿海一帶進行過英勇的抗倭斗爭。因此戚繼光到過象山進行抗倭斗爭一說,應(yīng)當還是符合史實的。(張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