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足”是為一詞多義字。它可以表示人身體的一部分“腳”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充足”、“滿足”和“足夠”的意思。那么單音節(jié)名詞“足”是如何演變成含有“充足”意義的形容詞和副詞的呢?這取決于漢語語言演變及其語法化過程。
“足”的名詞性意義是為腳。人知足也,在下,從止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口字象征著人的膝蓋,下面的止字象征人的腳,口加上止,合起來就指整個腳。秦漢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腳”的含義,而“腳”則表示小腿。在魏晉之后,三者都可以用來表示腳。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足”的本意仍然在使用。例如:足球,足跡,手舞足蹈等等。后來,“足”出現(xiàn)了詞性的變化,從名詞變?yōu)樾稳菰~,例如:“國無九年之蓄不足”——《谷梁傳》;“兵甲不足”——諸葛亮《出師表》,“民不足而可知天下者自古及今未止嘗聞”——賈誼《論積貯疏》。“足”在這些例子中皆表示“充實、完備”之意。另外,“足”還從名詞詞性轉化成副詞詞性,例如: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足夠;足以等等。
漢字“足”的以上三類詞性意義之是如何演變的?誰是本意,誰是后起意義?這需要運用漢語語法化的知識。語法化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僅表示語法功能成分的這樣一種過程或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中的實詞虛化就是語法化的一種現(xiàn)象。如動詞轉化為介詞,形容詞轉化為副詞等等,表明從詞匯領域跨到了語法領域,是一種詞匯的語法化過程。
首先,當做為“腳”的意義來說,“足”是實詞——名詞。同樣,當“足”表示“充足、完備”之意時,“足”也是實詞——形容詞。只有當“足”表示“足以,足夠”時講,才是虛詞——副詞。從語法化過程理論來看,應該是從實詞轉化為虛詞而非從虛詞轉化為實詞。所以,副詞“足”應該是后起之意。
第二,詞匯的產(chǎn)生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人類最先關注的應該是自己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物體,其次才是對該物體的描述。而與人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人體本身。所以最先出現(xiàn)的詞匯應該是名詞。德國語言學家BemdHeine認為,作為語法化的輸入成分,人對自己身體部位的認識是最基本的參照點。當“足”表示“腳”的含義恰好表示人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名詞“足”應當是其原始意義。綜上,“足”的詞性演變過程應該是名詞>形容詞>副詞。
第三,語法化過程中不可避免有著語義的改變,它是由認知力驅動的。Bybee和Pagliuca認為“語義的變化導致語法意義的改變”。Traugott則認為語義的變化通過語言使用體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為語用的不同。Heine認為,虛化的先決條件是實詞的詞義本身。某種涉及基本概念范疇的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下,其非焦點意義成為主要意義,經(jīng)過比喻,隱喻,引申,導致詞性發(fā)生改變。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是從具體到抽象,所以這決定了人們會用具體概念表達抽象概念。Heine認為,隱喻是虛化最主要的驅動力。
在“足”的使用過程中,人們以“足”指代自己身體的最末端“腳”。在某種程度上,腳的地位遠不如身體其他部位重要。所以人們會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以“足”的這個意義來指代地位低下。例如“足上首下”。腳在上,頭在下,比喻長幼尊卑顛倒。“無立足之地”,沒有立腳的地方,形容再某處無法生活或工作下去,也形容慚愧的無地自容。根據(jù)認知語言學家的觀點,隱喻是促進語法化進程的手段。據(jù)此推斷,“足”的這種隱喻意義會隨著人們的交流和溝通被人們普遍接受,于是產(chǎn)生了復合詞“足下”表示對別人的尊稱。在別人腳的下面,可見說話人的地位遠遠不及聽話人。說話者通過貶低自己達到贊揚別人的目的。“足”在這一階段雖然仍然是名詞性質,表示“腳”的意義,但已經(jīng)過隱喻,發(fā)生了意義上的轉變,包含有“地位低”的概念。
再由這一“低,小,少”的概念繼續(xù)演化,衍生出“滿”的概念。例如“知足常樂”,表示人沒有過多的要求時才能時常感到滿足。這里的“知足”告訴人們不要要求太高,能有“足”就夠了。到此階段,人們開始使用“足”的這一種意義來表示“知足即滿”的含義。到此,“足”由名詞意義“腳”轉化為形容詞意義“滿”。因此,古文中開始運用形容詞“足”,例如:“殺所不足”——《墨子》;“取于食客門下足矣”——司馬遷《史記》;“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足智多謀;自給自足等等。后來,人們又通過復合詞“滿足”“充足”來表示“足”的這一意義。“足”在這里已經(jīng)不具備任何實詞意義,完全虛化成形容詞詞綴。接著,由“滿足”的意義演變?yōu)楦痹~“足夠”之意。如“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語言的變化過程是長期持久的變化,在“足”轉化為形容詞之后,它并沒有停止演變,而是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溝通和交流中繼續(xù)進行著語法化的改變?!皾M”和“足夠”的意義不斷變化,衍生出“值得”之意。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為“滿”了,才會“值得”。如《桃花源記》中的“不足為外人道也”,意為不值得告訴外面的人。也就是桃花源里的情況也不太美好,不值得讓其他人知道的意思。
綜上所述,“足”的意義演變過程是通過隱喻,社會交流等手法,經(jīng)過語法化,由本意“腳”轉化為“滿足”,“足夠”和“值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