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則天晚年將江山傳位給兒子、還給李家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正是這兩個人的存在,武則天才沒有將江山傳給侄子武三思。
這兩個對李唐復(fù)辟至關(guān)重要的人就是當(dāng)時先后擔(dān)任過丞相的狄仁杰、張柬之。
在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曾經(jīng)想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
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武則天深知自己如果傳位給兒子,那么作為李氏血脈的兒子肯定會恢復(fù)李唐江山,這樣一來自己建立的武周政權(quán)就不復(fù)存在。
相反傳位給侄子的話,自己的武周政權(quán)將得以流傳。就在武則天左右為難之際,她詢問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對于立儲這件事有什么看法。
《新唐書》載:會后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tǒng),非廬陵王莫可。”又說:“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為后。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后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作為李唐的支持者,狄仁杰自然不希望武三思繼位,但他也不敢直接反駁武則天,便說出了“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后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用母子之情來勸說武則天。武則天最終被狄仁杰這句話打動了,接回廬陵王李顯,重新立為太子。
雖然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但是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牢固。
只要哪一天武則天又想著讓她的武周流傳千古的話,武三思隨時可能替代李顯,成為皇儲。不止是李顯,連朝中一些支持復(fù)辟李唐的大臣們也對這件事有所擔(dān)憂。
此外在武則天晚年因?qū)櫺覐埐?、張易之兄弟,?dǎo)致二張飛揚跋扈,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因為私底下評論“二張”的所作所為,最終被“二張”陷害而死。李顯在看到兒子、女兒被迫害之后,對于太子之位更加擔(dān)憂。
最終在神龍元年,在宰相張柬之的組織下、太子李顯及崔玄暐等大臣發(fā)動兵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政變第二天,武則天就下令太子李顯監(jiān)國,第三天便禪讓給李顯,第四天李顯再次登上了皇位。
神龍政變之后,武則天再無權(quán)力,她傳位給侄子的可能也徹底無望了。
正是有狄仁杰跟張柬之的存在,武則天傳位給侄子的想法才落空,李家的江山兜了一圈又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