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歷來是能吸引人們眼球的特殊存在。無論古今,不外中外,亦或達官貴人、販夫走卒,甚至男女老幼,只要一提及“美女”二字,莫不賞心悅目、駐足癡望??v觀華夏文明五千載,悠悠歷史長河中美女之出現(xiàn)如過江之鯽,縱使你我身邊亦不乏存在,此社會風(fēng)氣使然。正如哈姆雷特不是美女,也有“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法,美女之標準向無定法,或白,或富,或美,或外貌使人流連,或心靈高尚純潔,若爭論下去,恐無定論。如是種種,竊以為,中華第一美女,非洛神莫屬。
洛神者,宓妃也,魏建安才子曹植名篇《洛神賦》之人物。其文曰:“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秾纖得衷,修短合度”,“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轉(zhuǎn)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只是詞藻華麗些而已,未見其絕世容顏。那么請容我慢慢道來。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關(guān)于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與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丕、彰、植、熊)。
據(jù)說,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jīng)》、《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yīng)聲而對,脫口成章。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儀容,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zhuǎn)移到曹植身上,并令丁儀、丁廙、楊修等人輔佐他,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jié)制,誤時誤事的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父親外出期間,借酒興私自乘坐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曹操大怒,處死公車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guī)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父親的信任和寵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為關(guān)羽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fā)布后,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
稱帝之后的曹丕對弟弟嚴加防范,曹植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相害之心止于“七步成詩”,于是數(shù)年間先后被徙封安鄉(xiāng)侯、鄄城王、雍丘王?!堵迳褓x》即作于此期間。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長子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冷靜理智的曹叡對于叔叔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嘉許,對其防范和限制并沒有好轉(zhuǎn)。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
縱觀曹植一生,濃厚的文人氣息成為其生命中最關(guān)鍵的因素:有才卻又傲物,謙遜但卻驕慣,愛好自由但不珍惜光陰,政治上有拳拳之心生活上卻沉溺酒精。
或許單純的文學(xué)修養(yǎng)會使曹植成為一代大家……
或許生在普通貴族之家會幸福自由一生……
或許他若沒有寵溺自己的父親,亦或沒有一個強勢的哥哥……
或許……
性格決定命運,歷來風(fēng)流才子的命格總是不能善終,何況身處魏晉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代。
曹植墓
關(guān)于女神
提及曹植與《洛神賦》,有一個女人是避不開的,那就是他的嫂子——甄妃,通常認為是洛神的原型。
甄氏(183-221),魏文帝曹丕的正室,本為袁紹兒媳、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鄴城后成為曹丕的妻室。
《三國演義》第32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描寫曹操攻破鄴城,17歲的曹丕殺入紹府后,見甄氏貌美,遂納為妻。曹操隨后趕到,見到甄氏后言不由衷地說了一句:“真吾兒媳也!”一個“真”字足以說明甄氏之美貌,另外曹操的內(nèi)心世界也略藏端倪,細思令人莞爾。是年,甄氏21歲。
當時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業(yè),曹丕也授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zhàn),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青春期的男孩素來是有戀母情結(jié)的。當直率懵懂的曹植遇上大他九歲的甄妃,自然而然生出一段情意。本來,這只是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嫂子與小叔子的情事,然則曹植生來便如賈寶玉一般的情種,而甄氏亦溫柔可人美貌成熟,從此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我們知道美是灼目而短暫的,越是美麗的女人,越易于招致殘忍、悲慘的結(jié)局。弟弟喜歡著自己的老婆,讓曹丕心里很不舒服。曹丕稱帝后,依然對甄妃和曹植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難以釋懷,因此始終沒冊封她為皇后,僅僅是一個妃子,并且慢慢冷淡她。雖然這個美女曾令曹家三父子(操,丕,植)神昏顛倒,幾近反目成仇,然終究逃不出香消玉隕的悲劇結(jié)局。甄妃終因被郭女王(文德郭皇后)所譖而被曹丕賜死,終年40歲。據(jù)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fā)遮面,十分凄慘。
這一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妃所生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妃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后,曹丕將甄妃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對于曹丕此舉,史上爭論已久,有人認為是故意刺激曹植,也有人認為是憐憫弟弟,感懷于他的癡情。須知無論出自何因,這都不是一個尋常的恩賜,而是殘酷地向一個尚在流血的傷口撒鹽。香魂已滅而贈去枕奩,從精神領(lǐng)地上,等于是贈去了一杯用甄妃血淚拌和著的毒酒……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日間感宋玉對楚王神女宓妃之事,深夜遙見甄妃凌波御風(fēng)而來,猛然驚醒,原是南柯一夢?;氐桔渤?,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妃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古時“甄”與“鄄”互通)。兩年后,曹植在郁郁寡歡中死去。再兩年,已稱帝的曹叡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此時已追封其為文昭皇后。
洛神即宓妃,洛水女神,傳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妃淹死洛水后所化。在中古時期宓妃形象得以豐富和發(fā)展,逐漸變身為世俗的美人,成為男性文人寄托情感的對象。由于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于曹植與甄后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洛神
文學(xué)藝術(shù)價值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chuàng)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tǒng),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jié)合而惆悵分離。《洛神賦》全篇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我”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后的情狀。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別后“我”對洛神的思念。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的杰出作品。對其思想、藝術(shù)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jié)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特點一,想象豐富。想象到:他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體態(tài)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游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fēng)華絕代。隨后他對她產(chǎn)生愛慕之情,托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jié)合無望,與之惜別。想象絢爛,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愁帳絲絲。但這想象并不離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特點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煉、生動、優(yōu)美。取材構(gòu)思漢賦中無出其右。此賦起筆便是平中蘊奇的氛圍創(chuàng)造。開頭平平的敘述,正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敘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樣,奇境的顯現(xiàn)事前一無征兆。但在此刻,作者剎那間目睹了一幕終身難忘的景象:一位俏麗的女子,即洛神現(xiàn)身。接著作者像要與宋玉筆下的巫山神女爭輝似的著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狀。然后寫洛神率眾離去,與屈原《離騷》抒寫主人公悲愴遠逝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特點三,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產(chǎn)生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態(tài)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神態(tài)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xiàn)于眼前,風(fēng)姿綽約。而對于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fēng),川后靜波,馮來鳴鼓,女媧清歌”愛情之真摯、純潔。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以致離別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寧,徘徊于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
詩人心靈寄托VS洛神之美
才子曹子建把自己對心愛女人的一腔愛意寫成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洛神賦》。能把對一個女人的愛戀刻骨銘心地深入到膏肓,這種純粹的原生態(tài)的理想主義的情感今天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感情的表達和寄托方式其實更加真誠和直接,喜歡就是喜歡,愛慕就是愛慕,一見鐘情就是一見鐘情,就因為看見這個女人長得美麗,禁不住美色誘惑,就喜歡上人家了,邁不動腳步了,癡癡駐足觀賞,戀戀不舍地看著人家遠去,多么真摯多么性情。
上天賦予女性以嬌美與溫柔,而戰(zhàn)爭與強權(quán)又為男人提供了攫取美、褻瀆美、摧殘美的機遇與借口。世稱美人為“尤物”,“尤物”可以引發(fā)人類的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卻又完全剝奪了“尤物”們關(guān)于愛情的權(quán)利——原因很簡單,“尤物”在男人世界里終歸只是物,而脫離了“人”的范疇。
剛剛失去心愛丈夫和美好家園的甄氏一下子被兩個少年寵愛著,不知她心中是喜還是悲。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這個女人一定美麗的幾乎沒有瑕疵,才會讓見過天下美色的曹家兄弟為之驚艷,不顧年齡鍥而不舍地追求(丕甄相差4歲,植甄相差9歲),一個把她娶到身邊做妻子,一個為她神魂顛倒思戀一生。
自己喜歡的女人變成了嫂子,愛她對不起哥哥,不愛她拗不過自己的心,矛盾中的曹植還是悄悄愛著這個比自己大了整整九歲的女人。歷史上甄美女對這個小屁孩真摯的愛情不知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她到底愛著兩兄弟中的哪一個,或許都愛,或許都不愛。
由此可知,《洛神賦》中詩人描摹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gòu)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后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xiàn)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于破滅。細讀令人唏噓不已!
洛神之美,美在中國古代“一怒為紅顏”“紅顏禍水”“紅顏薄命”之紛擾……
洛神之美,美在一個弱女子對命運無法決擇,姓袁、亦或姓曹,從夫、亦或從子……
洛神之美,美在梟雄曹操之無奈覬覦,帝王曹丕之愛恨交織,才子曹植之癡情卻不得……
洛神之美,美在人們始終不知她想要什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之謎……
洛神之美,美在她從未在世間留下一張畫像,只留文人騷客無盡想象……
洛神之美,美在曹植夜宿洛河小舟,斯人乘風(fēng)而去,空余河風(fēng)吹干淚痕,涼了懷中枕奩,苦了未亡人……
正如六百多年后唐代詩人李商隱《東阿王》所述:
國事分明屬灌均,
西陵魂斷夜來人。
君王不得為天子,
半為當時賦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