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一位朋友說:平生最怕拒絕別人。也許是說者無意,恰恰是聽者有心。這句話引起了我多日的思忖。不拒絕未必為善事,學會拒絕也未必不是好事。
"拒絕"一詞,詞典上注釋極簡單,就是"不接受"的意思。如果從社會人生的角度上挖掘,這個詞又有較豐富的內(nèi)涵。君子可以拒絕小人的險惡,小人也可以拒絕君子的美德。拒絕不等同于六親不認式的無情無義,也不等同于失去理智后的一意孤行。
拒絕,生活中并不鮮見。作為正直男子,你可以拒絕歪風邪氣的侵蝕;作為貌美女郎,你可以拒絕來自社會的種種盲目追求;作為一方百姓,又可以拒絕為利益和金錢傷害他人。
并不是所有的拒絕都能得到社會承認,都能成為人類文明的千古絕唱。從古至今,關于拒絕的故事比比皆是。
《莊子》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便說:"你好比天上的日月,我好比人間的燈火。既然日月已經(jīng)出來,還要叫燈火來照明,不是很困難嗎?請讓我把治理天下的位置讓給你吧。"許由回答:"天下已被你治理得很好,為什么還要我來代替你呢?難道我就為了得到一個虛名嗎?我好比一個小鳥在林中作巢,只要占據(jù)一個樹枝就夠了,那么大的天下交給我,我要他干什么?"許由拒絕了堯的禪讓,遠遠地逃到箕山隱居起來。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一成語,恐怕基本上家喻戶曉。凡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讀者,無不為諸葛亮的"忠"、關公的"義"、張飛的"勇"而嘖嘖贊嘆。曹操愛才心切,棲身曹營的關公,要官爵不下于侯,要銀兩不下于萬,要美女應有盡有。而他的非凡之處便在于拒絕,并且是毫不猶豫地掛印封金,護送皇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完成他流芳百世的人格精神塑造。
唐憲宗元和年間,大將李光顏屢立戰(zhàn)功,有個叫韓弘的將領非常嫉妒他。為了爭名奪功,韓巧設一計,他不惜花費數(shù)百萬錢財,派人物色了一些美貌女子,并教會她們歌舞演奏等多種技藝。他將這些美女特地送給李光顏,希望李從此沉湎于女色而懈怠軍務。李光顏當眾對送美女的使者說:"您的主公憐惜光顏離家很久,贈送美妓與我,實在是大恩大德,然而光顏受國家恩深,與逆賊不共戴天,更何況數(shù)萬將士,皆遠離妻子兒女,為國盡力死戰(zhàn),我怎么能獨自以女色為樂呢?"一席拒絕之辭攻破韓弘的詭計,既令使者嘆服,又使部屬擁戴。
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人,拒絕的是利欲熏心,見利忘義的人拒絕的是為別人考慮。遺憾的是隨著物欲的膨脹有幾人主動拒絕誘惑,又有幾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