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總有一些珍貴的文史書籍毀于戰(zhàn)火,永遠無法復原;或者是散落民間,再也不見蹤影。比如被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這本囊括了中國14世紀以前各類傳統(tǒng)文化的華麗書籍,它的正本至今不知所蹤。
根據(jù)史書記載,《永樂大典》給后世留下了太多的驚奇贊嘆,這本書籍包羅萬象,從歷史、文學、科技、醫(yī)術,到詩文、戲曲、工藝、兵法等,幾乎將明朝之前數(shù)千年的文化書籍全部囊括其中。
典籍殘本
只可惜如今只剩副本的殘本,如果丟失《永樂大典》被后人所找到,這對于中國又或者是世界而言,將會帶來怎樣的沖擊與震撼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永樂大典》從何而來。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每日都要處理很多公務,但是有時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經(jīng)常要翻閱書籍,所以他就萌生了修一部百科全書的想法。永樂元年,他任用當時天下第一大才子解縉,專程負責這項艱巨的工作,并明確下令編撰這本書的宗旨為:“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
永樂二年,編書首次完成,永樂皇帝賜名《文獻大成》。不過,永樂皇帝翻閱書籍以后,認為這部書里面含有眾多內(nèi)容尚未錄入,所以并沒有特別滿意。第2年開春,又對這部書籍進行了第2次編寫,朝野上下參與重修書籍工作的人員達到了2169人。
到了永樂五年,書籍第二稿完成,這次永樂皇帝十分滿意,給這部書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不過正式成書卻是在永樂六年的冬天,書籍編撰完成以后,成書共11,095冊。
典籍殘本
可惜的是,在1449年,藏在南京皇宮里的書籍原稿被燒毀,只剩下紫禁城中的一套正本。結(jié)果1557年,紫禁城同樣失火,好在嘉靖皇帝早有防備,才讓《永樂大典》沒有完全葬身于火海。
心有余悸的嘉靖帝,害怕皇宮失火的事件再次發(fā)生,便下令讓人抄寫了這本書的副本,所以根據(jù)史書記載,真正的《永樂大典》應該是正本、副本完整的兩套??墒亲詮母北境瓕懲瓿梢院螅队罉反蟮洹返恼救ハ蚴冀K成了一個謎。
修書的明朝官員
尤其是明清易代以后,就連現(xiàn)存于世的副本,都慘遭不測。八國聯(lián)軍1900年的侵華戰(zhàn)爭,這部珍貴書籍有的葬身火海,有的甚至被士兵拿來修路,還有一部分被那些侵略者帶回國成為珍貴的收藏品。
現(xiàn)如今,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能夠明確知道《永樂大典》具體下落的只有400多冊,分別藏身于8個國家的30多個收藏機構,可是這部分你保留的書籍,仍然只是嘉慶時期流傳下來的手抄版本。
典籍殘本
如果《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驚現(xiàn)于世。那么中國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內(nèi)容,或許將會重新改寫。要知道《永樂大典》要比18世紀才問世的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里面記錄著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種科技,也記錄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大展示,更是世界級的文化瑰寶。如今只留下殘存副本,史學家和國人都在希望著,這部珍貴的書籍有一天能夠重新問世,推動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