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1955年到1965年之間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籍貫排名,江西興國縣位居十大將軍縣的第二名,一共誕生了56位開國將軍。
被授銜將軍
位于贛州北部的興國縣,在土地革命時期,是全國聞名蘇區(qū)模范縣、紅軍縣、烈士縣和將軍縣。土地革命時期,僅有23萬人口的興國縣,參加紅軍的青壯年,就高達9.3萬余人,全縣80%以上的青壯年都參加了紅軍。
興國的榮譽
而犧牲在戰(zhàn)場、為國捐軀的興國籍將士,則有5萬多人,僅興國縣籍姓名可考的烈士,就高達23179人。這也意味著,在兩萬五千里長征過程中,每前進一公里,就有一個興國籍的將士倒下。
紅軍長征路線圖
在中央蘇區(qū)紅軍主力被迫長征之前,中央紅軍12個主力師中,有七個師是從興國縣出發(fā)的。其中,少共國際師、工人師、模范師這三個師,更都是主要由興國子弟組成。
艱苦的長征
興國籍的56名開國將軍中,其中有上將兩人,中將6人,少將48人。其中,有歷任紅四軍參謀長、紅三軍參謀長、紅15軍團參謀長的開國上將陳奇涵,也有年僅17歲就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的肖華上將。
陳奇涵上將
其他開國中將和少將,有:
中將:朱明、康志強、謝有法、溫玉成、邱會作、吳法憲。
少將:馬澤迎、劉涌、楊卓、歐陽平、 鄒衍、鐘生溢、 曾克林、謝名苞、王屏、葉運高、李良漢、陳美福、邱會魁、鐘文法、曾美、蔡世民 、江學彬 、鄧經(jīng)偉、李佐玉、陳遠波、黃文明、鐘人仿、龔興貴、劉耀宗、毛會義、李呈瑞、陳坊仁、鐘炳昌、周彬、黃朝天、劉世洪、邱先通 、李士才、 陳熙、鐘國楚、 曾新泮、黃有鳳、劉玉堂 、楊漢林、呂黎平、張英輝、鐘發(fā)宗、曾昭墟、黃玉昆、謝立全、謝良、廖鼎琳、謝國儀、雷永通、魏洪亮、謝彬
開國將帥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參加紅軍和共產(chǎn)黨的興國籍將軍將星璀璨,出身興國的國民黨將領,也為數(shù)不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民黨內(nèi)興國籍的將軍高達42人,其中,上將一人,中將6人,少將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