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歷朝歷代都會有爭奪皇位的事發(fā)生,但是要說最慘烈的、最精彩的,那么清朝的九子奪嫡必須得說一說。
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當然,這九子肯定不是九個黨派,十三阿哥支持四阿哥,九、十、十四支持八阿哥。
其中,最有勢力的就是大阿哥黨、太子黨、四爺黨和八爺黨。
一開始,最有優(yōu)勢的肯定是太子黨,太子黨作為康熙最喜歡的孩子,可謂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他的母親赫舍里式是皇帝明媒正娶的妻子。當時,皇后因難產(chǎn)而死,皇帝就把對皇后的思念轉(zhuǎn)移到了二阿哥上面,早早就立了太子(清朝沒有設立儲君的傳統(tǒng),他是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皇太子)。
但是吧,開局“六神裝”,“倆王四個二”的好牌被他打得稀碎,不僅做出設計龍袍的舉動,甚至還想伙同索額圖篡位(康熙在位太長了,等不了了),最后被徹底廢掉(之前廢過)。
然后就是大阿哥黨,他的舅舅納蘭明珠可是個名人,當年就是他力主撤藩滅掉吳三桂的。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就更是個大大有名的人物了(喜歡文學的朋友肯定知道)。
但是他可不像他的舅舅、表兄弟那么聰明,他趁太子被廢居然提議殺掉他,直接就被康熙以“殘害手足”的罪名關了起來。
太子和大阿哥接連倒臺后,八爺?shù)臋C會來了。八爺雖出身卑微,但胤禩天資聰穎,才華優(yōu)裕,待人寬和,廣結(jié)人緣。朝堂上下交口稱贊,稱之為“八賢王”。
康熙一廢太子后,命諸臣推舉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禩,說明其人心所向。
胤禩是阿哥黨的首領人物,所謂阿哥黨,是針對太子黨所言。阿哥黨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禩的弟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禎。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集團。
然而相比四阿哥胤禛,胤禩集團太過于出風頭了,木秀于林,風必催之。
康熙連自己最心愛的兒子皇太子的權利過甚都會心有不滿,何況這個母親出身微賤的兒子。
那么四爺?shù)膬?yōu)勢在哪?
1. 低調(diào),勢力并不明顯,沒有威脅皇權的嫌疑。
2. 胤禛在內(nèi)有忠孝的印象,在外有“冷面王”的外號,從為君的角度綜合素質(zhì)高。
3. 真實實力高。最重要的兩大人物:九門提督、步軍統(tǒng)領隆科多,在緊急時刻可以控制京城;四川總督年羹堯,正好掐著胤禎大軍的后路和后勤;還有張廷玉、李衛(wèi)等人的支持。
4.康熙喜歡老四的兒子(后來的乾?。?/p>
最后,老四勝出。有人說老四是篡位,真實的歷史還有待研究和探討,但是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你們覺得呢?
長子胤禔(1672年-1735年),惠妃生,皇長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直郡王, “大千歲黨”之首
次子胤礽(1674年-1725年),孝誠仁皇后生,皇太子,“太子黨”之首。
三子胤祉(1677年-1732年),榮妃所生,皇三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誠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因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八三月,晉誠親王,“三爺”。
四子胤禛(1678年-1735年),德妃生,皇后佟佳氏(隆科多之姐)撫養(yǎng),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雍親王。四爺黨之首。
五子胤祺(1680年-1732年),宜妃生,太皇太后孝莊撫養(yǎng),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恒親王。
六子胤祚(1680年-1685年),德妃生,六歲夭折。
七子胤祐(1680年-1730年),成妃生,惠妃撫養(yǎng),身有殘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
八子胤禩(1681年-1726年),良妃(?-1711年)生,惠妃撫養(yǎng),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為多羅貝勒,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為廉親王,“八爺黨”之首。
九子胤禟(1683年-1726年),宜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被封為貝子,八爺黨。
十子胤?(1683年-1741年),溫僖貴妃(孝昭仁皇后之妹)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八爺黨。
十一子胤禌(1685年-1696年),宜妃生,十二歲早亡。
十二子胤祹(1686年-1763年),定妃生,蘇麻喇姑撫養(yǎng),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貝子。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履親王。
十三子胤祥(1686年-1730年),敏妃生,(德妃撫養(yǎng)),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怡親王,四爺黨。
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德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固山貝子,雍正元年五月封多羅郡王,八爺黨。
十五子胤禑(1693年-1731年),王密嬪(漢人)生。
十六子胤祿(1695年-1767年),王密嬪(漢人)生。
十七子胤禮(1697年-1738年),陳勤妃(漢人)生。
十八子胤祄(1701年-1708年),王密嬪(漢人)生,八歲夭折。
十九子胤禝(1702年-1704年),高襄嬪(漢人)生,三歲夭折。
二十子胤祎(1706年-1755年),高襄嬪(漢人)生。
二十一子胤禧(1711年-1758年),陳熙嬪(漢人)生。
二十二子胤祜(1712年-1744年),謹嬪生。
二十三子胤祁(1714年-1785年),石靜嬪(漢人)生。
二十四子胤祕(1716年-1773年),陳穆嬪(漢人)生。
點“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