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有著這樣一種說法:1974年仙杜拉的歌曲《啼笑因緣》和許冠杰的《鬼馬雙星》標志著香港現(xiàn)代粵語流行歌走入歌迷視線。
若以1974年為時間軸,那現(xiàn)代港樂也已經(jīng)有了整整48年的歷史。
從70年代的探索發(fā)展到80年代的全線飄紅,再到90年代“制霸”華語流行樂,港樂的祖上確實闊綽。
等到1999年底黎明、張學(xué)友先后淡出,四大天王時代迎來終章,港樂就此沒落,至今尚未恢復(fù)元氣。
盛世時期的港樂,有著華語流行樂壇最好的那一批歌手,也有著幾家唱片行業(yè)的巨無霸,港樂曾有寶麗金、華星、華納、百代和BMG五大唱片一說。
實事求是地說,港樂一直都是寶麗金一家獨大,即使華星占據(jù)“地利”,華納擁有“天時”。剩下百代與BMG都是一個“小時代”的“鉆石級”對手,雖然百代曾擁有羅文、林子祥、陳百強,BMG曾簽約劉德華、梅艷芳和鄭伊健。
今天,來討論港樂巔峰期這三家大型唱片公司和他們的當紅“一哥”變遷。
因為歌手的唱片合約有時效性,這家公司的“一哥”可能轉(zhuǎn)身就變成了另一家公司的“一哥”,歌手與不同的唱片公司存在交際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
寶麗金唱片1972年收購香港鉆石唱片進入香港,短短幾年時間,網(wǎng)絡(luò)許冠杰、徐小鳳、鄧麗君、溫拿、關(guān)正杰等一眾歌壇好手,成為港樂的帶頭大哥,從80年代的“三王一后”時代到90年代的“四大天王”時代,寶麗金一直都有王牌歌手保駕護航。
1999年,國際唱片格局迎來巨變,一家新的唱片行業(yè)“巨無霸”——環(huán)球唱片全面收購寶麗金,至此,這家在港樂市場存在了28年的廠牌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28年,寶麗金完美地見證了港樂的興衰史,也看到了眾多歌手在這里功成名就。
1972年,從蓮花樂隊單飛的許冠杰簽約寶麗金(寶利多時期),至1982年底約滿轉(zhuǎn)投康藝成音,“歌神”與寶麗金,就像鄧麗君與寶麗金一樣,有了一個長達十一年的合作關(guān)系。
雖然許冠杰與寶麗金的合作期,遇到了在這里效力五年之久的關(guān)正杰,但這十一年間,許冠杰是寶麗金當之無愧的“一哥”。
在許冠杰簽約寶麗金2年后,寶記迎來了溫拿樂隊,作為整個70年代甚至港樂巔峰期最成功的樂隊,溫拿充實了寶記的歌手陣容。
1978年,溫拿宣布單飛,樂隊主唱譚詠麟以個人身份與寶記再續(xù)情緣,此后,直到1999年寶記退出歷史舞臺,譚詠麟都待在這家唱片公司。
1983年,在許冠杰離開寶記后,譚詠麟也就此接過當紅“一哥”的位子,成為港樂第一個盛世的最紅天王。
1988年,譚詠麟從“譚張爭霸”的漩渦中急流勇退,將當紅“一哥”的位置留給新藝寶的張國榮。
張國榮在港樂稱霸兩年后意興闌珊,直接宣布封麥,遠走加拿大。
1990年,寶麗金迎來當紅“一哥”真空期,譚詠麟的歷史地位擺在那里,但是少了頒獎禮加持,說他是當紅“一哥”不合適。
劉德華倒是效力于寶記的子公司——寶藝星唱片,但寶記對寶藝星的重視程度比之新藝寶差了不止一個級別。
所以,寶記的新“一哥”,留給了張學(xué)友。
等到1991年張學(xué)友以《每天愛你多一些》斬獲勁歌金曲金曲金獎接班“一哥”,寶麗金又一下子涌現(xiàn)出了黎明,著實讓寶記多了幸福的煩惱。
但整個90年代,及至寶記消失,張學(xué)友都是港樂數(shù)一數(shù)二的招牌男歌手,他的寶麗金當紅“一哥”的位置,坐得端正而無爭議。
華星唱片是香港無線集團的子公司,在TVB成立五年之后,集團公司開始在唱片行業(yè)布局。1971年,華星唱片成立,1975年華星成立唱片事業(yè)部。
但整個70年代,華星唱片的成立,主要還是為TVB的影視劇服務(wù),它只是邵氏電影和TVB電視劇系列歌曲的載體,并未簽約任何一名獨立歌手。
1982年,華星唱片迎來第一位簽約歌手陳美齡,隨即簽約張國榮、陳潔靈和梅艷芳等歌手,公司的規(guī)模越做越大。
可以說,從1982年進入華星到1986年約滿轉(zhuǎn)投新藝寶,張國榮都是華星唱片的當紅“一哥”,雖然在張國榮1984年未憑借《MONICA》大紅大紫前,他的地位要受到羅文的沖擊,但有黎小田、陳淑芬等元老支持,張國榮的“一哥”地位還是很穩(wěn)當。
因為背靠TVB,又有新秀歌唱大賽等節(jié)目為其選拔人才,華星唱片的人才隊伍并未出現(xiàn)斷檔,呂方、杜德偉、許志安、蘇永康、梁漢文、陳奕迅等新秀出道的第一站都是簽約華星唱片。
在張國榮1987年過檔到新藝寶唱片后,華星唱片“一哥”輪空,男歌手陣營出現(xiàn)老的老少的少這樣的局面,呂方、許志安等人剛開始成長,羅文已過巔峰期,當紅歌手只有女子陣營的梅艷芳。
1991年,郭富城回港發(fā)展,將唱片合約簽在華星唱片,此舉被認為是華星唱片在為新“一哥”造勢。
1992年,華星唱片力捧郭富城為四大天王,華星唱片在闊別五年之后,終于迎來自己的當紅“一哥”。
只是,華星唱片的經(jīng)營策略確實有些許問題,它留不住人才,尤其是當紅人才,郭富城在華星唱片待了兩年之后改簽華納唱片,華星再失“一哥”。
當這家本土唱片行業(yè)的“巨無霸”無法將四大天王中的任何一位收入囊中后,在90年代的競爭中,華星唱片就再也沒有占到什么便宜。
當紅歌手留不住,新人合約一到期就紛紛選擇跳槽,等到90年代中期,華星唱片就難以為繼。
1996年,華星唱片被南華早報集團收購,一家存在了20多年的大型唱片公司在風(fēng)雨飄搖中走向它的“名存實亡”。
華納唱片依附華納兄弟集團,1972年,華納唱片正式成立。
1978年,華納唱片進入香港發(fā)展,從此這家唱片公司就一直扎根在港樂和華語流行樂壇,直到現(xiàn)在。
1980年,華納唱片將歌壇新人王陳百強從百代唱片硬生生“挖”過來。
1983年,華納唱片再次施展“挖墻腳”本領(lǐng),這次在高管吳正元的“枕邊風(fēng)”下,效力百代唱片近7年的“歌隱”林子祥被華納輕松拿下。
陳百強是港樂80年代“三王一后”的成員之一,他在1980至1986年間效力于華納唱片,所以這段時間華納當紅“一哥”的位子留給丹尼,問題不大。
在陳百強之后,華納迎來葉倩文與林憶蓮這一對當家花旦,男歌手陣營還是依靠林子祥來撐門面,好在阿LAM雖然被叫“歌隱”,但名氣、作品和實力都在,不是港樂最當紅歌手,但也不是不當紅歌手,稱一聲華納當紅“一哥”毫不過分,這或許就是家有一老的好處。
進入90年代,華納的男歌手陣營一下子豪華了起來,先后有劉德華、郭富城、呂方、張衛(wèi)健、劉錫明、鐘鎮(zhèn)濤、曾航生等紅星或者新星在這里效力。
1992年,劉德華不想與寶藝星繼續(xù)合作,因為寶麗金把更多的好資源都給到了張學(xué)友和黎明,劉天王得到的支持太少。
為了搶到這位連續(xù)兩屆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華納唱片不惜斥資4000萬港幣為劉德華“贖身”,這一記錄直到1997年被百代以6000萬港幣簽約王菲打破。
從1992年到1995年,劉德華在華納唱片做了兩年多的當紅“一哥”,直到他轉(zhuǎn)投自己持股的唱片公司——藝能動音,華納當紅“一哥”的位置正式交到郭富城手上。
郭富城在1993年從華星唱片來到華納,直至2006年他加盟“小超人”李澤楷的大國文化唱片公司,他做了長達13年的華納當紅“一哥”。
以上就是港樂巔峰期寶麗金、華星和華納這三家大型唱片公司和他們的當紅“一哥”變遷史,對此您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