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之林
嵩口的古意,一半停留在星羅棋布的古屋老厝里,另一半寄寓于大樟溪兩岸的樸實民風中。
古意,是嵩口的魂。千百年來,她慢慢聚攏,悄無聲息地蟄伏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從古鎮(zhèn)大門進來,沿街而上,陡然看見張元干塑像,仿若昨日。這位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啊,在這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嵩陽廣場,日夜守護,把嵩口打造成了福州境內唯一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
季節(jié)變換和晨昏更替豐富了古屋老厝的容顏,斑駁的老墻是神來之筆,突顯了滄桑之美。秋風乍起,封火墻上的蘆葦花輕飄飄地散開,在你眼前飛舞,把你帶回明清時代的記憶。并沒有多少本地人在意這些氣勢恢弘的土木巨構,而我,一個外鄉(xiāng)人,卻迫不急待地把思緒回溯到它的發(fā)端。仿佛,每一片堅忍的瓦片,都訴說著一部艱難的奮斗史;每一個孤獨的天井,都直通藍天,寄托著一個美好的向往。
古鎮(zhèn)的老厝,成排連片,孤傲地拒絕一切現(xiàn)代元素的介入。為數(shù)不多的幾棟現(xiàn)代磚樓,惶惑地匍匐著;檐前的電線桿,孤獨地站立著;各種現(xiàn)代車輛,遲緩地行駛著。三五成群的游客,放低了交談的聲音,生怕驚醒老厝里沉睡的故事。倒是小徑兩邊彎彎曲曲的石磡里的鵝卵石,披著厚厚的苔蘚,張揚地把頭探出墻壁,象一個東張西望的精靈,要從幾百年來的重壓里蹦出來。后來看航拍照片才得知,這布滿鵝卵石的巷道原來叫“鶴形路”,相傳為張圣君建造,喻義著長壽、吉祥與家族的興旺發(fā)達。這條路與過道盡頭的垅口書齋,成為了老厝的一個部分,把時光和繁華凝滯成一個典雅的符號。
生活在老厝里的人們,是流動的古意,飄浮在古鎮(zhèn)四處。街頭有一爿線面作坊,巷子深處是一個生產醬油的老屋子,古街小店里頭發(fā)斑白的伊伯正做著篾匠活兒,古老的技藝代代相傳,并未流失。店鋪里賣蔥油餅、水晶餅和九層馃的老阿媽,必定是地地道道的嵩口人。民俗博物館收藏了當?shù)剞r人曾經的生產生活用具,更是收藏了他們的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人們選擇在村莊風景最優(yōu)美的山頭供奉張圣君,逢年過節(jié)燒香叩拜,遇到大小事情求簽問卜,經久不變。只有那些剛剛嫁入的媳婦,瞪著迷惑的雙眼,猜測婆婆的心思。
順著古街,穿過德星樓,我聽到了時間的音符,那是大樟溪淙淙的流水。數(shù)百年來,水漲水落,水清水濁,終年不急不緩地流淌著,見證時光的流逝。在河邊的古榕樹下閉目靜聽,你并分不清那是宋元時期的流水,還是明清時代的喧鬧。只有睜開雙眼,你才發(fā)現(xiàn),溪邊重疊的竹筏,只是一道擺設的風景,昔日繁忙的碼頭,已然煙消云散。
溪的遠處,有數(shù)根兀然矗立的高速公路橋墩。我心里惶然,是古鎮(zhèn)的古意走到了時光的盡頭,還是現(xiàn)代文明將要彰顯古意的價值?
也許我應該期待,一場古意與現(xiàn)代的美麗相逢。就如在深秋的暖陽里,我收獲了豐收的喜悅。至少,我可以收藏一個古鎮(zhèn)的一段美麗時光。
主編 | 范建桃 編輯 | 劉守芳 校對 | 林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