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磊 和田玉籽料子非魚把件
崔磊 和田玉籽料子非魚把件
崔磊 和田玉籽料子非魚把件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因為“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被賦予了濃厚的人情味和中國特色。
有了魚,就能讓人們產生一種美好的心理暗示:
每一年都是豐收年、生活富足有余。
早在商代時期,玉佩中就有了魚的造型。
唐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都得佩戴鯉魚形飾品“魚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續(xù)到宋明各代,“以明貴賤”。玉雕作品中,魚是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許多玉雕師都會在作品中體現出魚的身影,不管是抽象或寫實。魚,流線型雕刻,游動中魚兒的身體惟妙惟肖,是美麗的象征。
崔磊 和田玉籽料魚趣把件
崔磊 和田玉籽料魚趣把件
年年有余是大眾接受最經典的寓意了,因魚與余諧音,故有年年有余的寓意,表達了對生活優(yōu)裕、年年富余的期盼與祝福。
魚躍龍門,表達了對事業(yè)成功或地位高升的美好寓意。玉雕一條鯉魚,精細如發(fā)絲,栩栩如生,像在清透的水中肆意游曳。小紅鯉魚逆流而上,擺尾的姿態(tài)更是活靈活現,終有“鯉魚躍龍門”,寓意奮發(fā)向上,飛黃騰達,意境十足。
如魚得水,也是常見的玉雕題材,象征事業(yè)一帆風順、生活事事順遂。展現這種題材的重點便在于對游魚姿態(tài)的刻畫,用輕快靈動的身形,表現浮游直上的氣勢。如果再配以厚重沉穩(wěn)的玉質,會讓作品風韻古樸又不失靈氣。
楊達秀 青玉、糖玉、墨玉自由自在的魚
楊達秀 青玉、糖玉、墨玉自由自在的魚
楊達秀 青玉、糖玉、墨玉自由自在的魚
在各種類型的作品中,筆者對隨形的玉雕魚情有獨鐘,因為隨形的料子,更能將魚兒游動時的靈性充分展現出來。
有的料子開采出來就有一定的弧度,和魚簡直神似,有的料子在后天挖臟去綹的過程中,漸漸變得有了弧度,成為長形或者其它形狀,經過玉雕師的精致設計、巧妙雕琢和拋光,就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小魚,讓人嘖嘖稱奇。
茹月峰 青玉魚尾簁簁水洗
茹月峰 青玉魚尾簁簁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