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保險價格參差不齊,從15塊錢的意外險到5000塊的重疾險不等,
想要配齊保障,更是要多個險種綜合考量,
就算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想要搭配出一套衣服,也得費不少功夫~
所以,我到底應該花多少錢買保險呢?
現(xiàn)在行業(yè)內流行著一種名為“雙十原則”的配置方法,
就是說,用年收入的百分之十來購買保險,保額得是年收入的10倍,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家年收入30萬,每年應該用3萬塊來為全家人買保險,買到的保額應該是300萬。
但是這種原則是否科學呢?
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
全都套用一種公式,真的能幫我們買到合適的保險么?
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對于不同險種來說又是怎么計算的呢?
其實這種說法,
最早來源于投保人購買壽險時,保險公司出于風控要求,
設定被保險人的年收入不低于保額的十分之一,
漸漸地以訛傳訛,形成了代理人口中所謂的“雙十原則”。
保費部分
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
24歲女性,以每月工資5000塊,年收入6萬為例:
保額50萬,2萬意外醫(yī)療,15萬猝死的意外險需要169塊,
保額100萬,保障至60歲的定期壽險,需要730塊,
保額50萬,保障至70歲的重疾險,需要2450塊,
保額300萬的百萬醫(yī)療險,需要246塊,
一共需要3595塊,只用到了年收入的5%,
如果我們全部配置終身型,那么年繳保費會遠大于10%年收入,
如果購買年金險或者分紅險類型的產品,保費也往往會超過年收入的10%。
對于高收入人群來說,
一般重大疾病的風險都可自留,他們不僅僅是單純需要保險的保障功能,
可能還要考慮財產的避債、傳承等問題。這個原則也不適用。
保額部分
對于高收入人群來說:
以一個30歲的男性,年收入200萬為例,
一般的疾病治療完全可以自己負擔,
他買到2000萬的保額并沒有切實的意義。
同時這個準則又是針對什么險種呢?
還是所有險種的保額之和?
并沒有準確的說法。
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
以一個30歲的男性,年收入6萬為例,
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
如果只買到60萬的定期壽險,可能就不能覆蓋自己車貸房貸的部分,
買100萬的終身壽險,可能又會超出自己的支出能力。
對于多人口家庭來說:
以一個三口之家為例,爸爸媽媽的收入不同,
具體到每個家庭成員,每個人都購買百萬保額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
今年30歲的小A,年收入10萬,在三線小城市有房貸,
一年的生活開支6萬,孩子需要的費用2萬左右,剩余2萬,
按照雙十原則,他每年應拿出1萬給全家配置保險,
需購買到100萬保額,
但1萬元的保費是買不到100萬保額的,
所以這個說法有點站不住腳。
還有一種很流行的風險保額的說法,
但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并不容易理解,
十步更傾向于把雙十原則作為一個衡量標尺,并非必須遵照的準則。
年收入,對于不同的人群來說,可能有著不同的概念,
做生意的人和公務員相比,每年年收入的起伏波動肯定是不一樣的,
更應該考慮的是在保證固定儲蓄的情況下,
以每年凈收入的部分預算去配置保險,
刻板的套用雙十原則是不合理的~
針對不同的險種,所需要考慮的保額也是不一樣的:
壽險
通常情況下,我們建議在購買壽險時,
定期壽險的保額=債務(房貸、車貸、欠款)+ 日常開支(子女教育、贍養(yǎng)老人的費用),
日常開支這部分以5-10年/足以支撐到孩子獨立工作的費用為標準。
重疾險
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療花費一般都在10萬元以上,
尚不包括治療期間的生活費用、后期的康復費用,
以重大疾病存續(xù)期五年為例,再考慮到通貨膨脹的部分,
我們建議重疾險的保額要考慮兩部分,
覆蓋疾病期間的治療費和后續(xù)的生活康復費為宜。
十步建議這部分的保額最低標準是30萬。
醫(yī)療險
百萬醫(yī)療報銷是(總費用-社保已報-免賠額)*100%,
這一部分不需要過于追求高保額,因為商業(yè)保險是花了多少報銷多少。
意外險
意外險作為壽險的補充部分,
主要保障的是意外的、突發(fā)的、非疾病性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
意外險所涉及到的意外傷殘部分,
一旦出現(xiàn)傷殘情況,會對今后的生活工作都造成極大的影響,
而意外險的賠付,并不是全部保額,
而是根據(jù)傷殘情況劃分等級,賠付部分保額。
意外險的保費很低,但保額很高,杠桿率極高,
所以保額可以盡量選高一點,
只有高保額才能對傷殘情況有更好的保障,
況且意外險的選擇,對我們總保費的影響是不大的。
我們往往建議預算有限的家庭選擇以消費型、定期保險為主,
但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包括收入、負債、存款,
以及所追求的保障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具體應該怎么配置呢?
在面對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時,
不僅要考慮到保費,還有免責條款、保障內容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可能還是需要專業(yè)顧問的建議,
所以如果大家遇到了什么小問題,
或者需要量身定制的整套配置,
可以盡管來咨詢十步喔~